人的臉面越來越值錢,真的,這不單單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必須。無論是網上支付寶等設置的付款方式,還是金融部門無卡而設的以臉自動取款,都到了有臉走遍天下,無臉寸步難行的地步。
但何為臉,臉又包括哪些部分,搬出古代典籍與現代解說,真的差別很大。下面我們就找找哪是“臉”哪是“面”以及“臉”和“面”的區別到底在哪里?
魏晉以前的漢字中,是沒有“臉”字的,當時表示“臉”意的字是“面”“顏”等等。
其實,人的面部除下耳鼻口眼和額頰腮頷,還哪有臉可言。“臉”字最早出現時,也沒有“顏”“面”之意,只是“顏面”上的某個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其中的“臉”是“瞼”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梁·簡文帝《妾薄命篇十韻》的“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唐·白居易《昭君怨》的“眉銷殘黛臉銷紅”,這里的“臉”都是“頰”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沒有“臉”以前,“面”就是“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說文解字》曰:“面,顏前也。”《漢書·匈奴傳上》中的“匈奴法,漢使不去節,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后漢書·東夷傳·倭》里的“男子皆黥面紋身”,文中的“面”都是“臉”的意思。至于《三國志·魏志·毛玠傳》中的“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的“面”,更是此意。今天還在流傳的“面子”“面紅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臉”的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臉”的范圍越來越大,到了唐代,“臉”和“面”就基本一致了。岑參的詩句“岸花仍自羞紅臉”中的“臉”已經是“臉”了。《水滸傳》第21回:“婆惜也不曾睡著,聽得宋江罵時,扭過身回道:‘你不羞這臉!’”此處的“臉”當然也已是臉了。以后更為普遍,一直到明清之前,“臉”和“面”用法一致,都是書面用語。也就是說,“面”在當時依然盛行,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面”如果換成“臉”,就大煞風景了。
沿襲到現在,“臉”和“面”范圍雖然一致,但我們通常把“臉”當作口頭用語,而把“面”當作書面用語了。(劉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