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敏 《五百羅漢圖》局部
我與全國政協辦公廳書畫創作室畫家陳良敏先生的認識,緣于李耕先生誕辰130周年會議期間。今秋,我在京飽覽了他為各有關部門創作的《武夷之春》《瀛洲雅集圖》《高逸圖》等巨幅作品后,對其中國畫藝術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陳良敏是仙游縣榜頭鎮人,其中國畫雅俗共賞,別開生面。他的中國畫藝術曾博得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題材重文化底蘊,畫法富民間趣味,工而不拘于西法,寫而不失于形似”和“發揚民間傳統而有成者,陳良敏即其一也”的評價。
陳良敏的中國人物畫創作,早年深受一代宗師李耕的影響,經過他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他工寫結合的繪畫風格。他描繪的對象以人們熟悉的歷史故事、仕女、道釋人物和山水為主,其中尤以2007年創作的《五百羅漢圖》最為精彩。為了藝術創新,陳良敏專程前往巴基斯坦等佛教發源地采風寫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陳良敏的《五百羅漢圖》長卷,長60米,高2.5米,畫面布局張弛有度,羅漢形象層層疊疊,氣勢恢宏。他將中國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流派分為三個段落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以講學、辯經、法會、論道的主題。其創新處突破了莆田吳彬、李耕五百羅漢造像以漢傳佛教為主的窠臼。其羅漢形象既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十八羅漢和中國南宋名僧道濟等在內共計五百零一位羅漢(這也是他的創新之處)。他們的相貌或老或少,或美或丑,或沉思或念經,或跏趺或站立,或胖瘦高矮,有夸張,有變形,也有寫實和寫意,筆到意到。其景有印度的恒河,中國的山水、亭臺,或隱于祥云中的塔尖、寺影;古木森森,有松、柏、棕櫚、菩提樹等。這些景物的有機映襯,更加真實再現了佛教文化的氛圍。其筆墨和色彩,以勾、寫、染為主,用筆輕松灑脫,巧拙互見,別具情趣。陳良敏說,他畫的五百羅漢雖是羅漢,實是凡人,所以他努力在生活中找到依據,沒有過多的成見和拘泥,該怎么畫,就怎么畫;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只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在意境的營造、形象的塑造等多元藝術表現中,將佛文化中慈悲、清靜、平和、謙恭和吉祥的情愫傳達給每一位觀眾,使人如臨其景,面對時如沐春風。時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唐勇力看后有感地說,陳良敏的《五百羅漢圖》,氣魄之大,形式之巧妙,可說是他目前見過的最出色之繪畫精品。
為了弘揚佛教文化藝術,2007年12月12日,“陳良敏《五百羅漢圖》摹本長卷贈送儀式暨匯報展”在全國政協大禮堂舉行。中國佛學院、北京靈光寺、上海龍華寺、浙江普陀山普濟寺等26個著名寺院的大德高僧們欣然表示,將永久收藏陳良敏的《五百羅漢圖》并作為鎮寺之寶。
陳良敏的《五百羅漢圖》,是一幅有溫度接地氣的作品,通過對五百羅漢藝術形象的細致刻畫和生動描繪,寄予了佛教教義中慈悲濟世、智慧吉祥的美好寓意。(黃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