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一寸或每一抹色澤都充分浸潤過男女體溫和氣息的,便是我們熟知的床榻了。
據說,床榻的歷史可追溯至神農氏時代。我查了一下資料,大致相同的說法是:古代的床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珍貴硬質木材所制,如黃花梨、紫檀;另一類為白木材質,此類床榻或髹漆,或貼金,或鑲嵌。不過,六朝以后的床榻,開始打破了傳統習慣,出現了高足坐臥具,那時的床榻,形體變得較為寬大。到了唐宋,床榻大多無圍子,所以又有“四面床”的稱呼。直到遼、金、元時期,三面或四面圍欄床榻才開始出現,做工及用材都較前代更好。到了明代,這種床榻開始盛行,用現在專家們評價的話說,這種圍欄床結構更具科學性,裝飾手法也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平。再說清代,床榻大體保留了明代的風格和特點,之后又有很大變化,形成了所謂獨特的清代風格。其特點是用材厚重、裝飾華麗,故有人批評其過于繁縟奢靡,造作俗氣。
然而,不管是普通床榻還是精美床榻,自古至今,它們只是毫無二致地履行自己的一個職責:默默伺奉這世間的男女度過一生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時光。
床榻,對男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過,床榻也不單是陪伴男女休憩或睡眠的,它也是男女耳鬢廝磨、傳宗接代的重要場所。因此,自古至今,人們對床榻的重視也是不言而喻的。隨著歷史的演進,世間各地,許多床榻還實現了審美與功能的統一。到了近代,尤為如此。比如在福建,特別是閩南人結婚的花費,有相當部分都是投資在床上。只要家里有人到了適婚年齡,父母都會開始攢錢定制眠床,之后請木工到家中精雕細刻;而通常做床的木料,都是選用優質的楠木、柯木等,顯得古色古香。
有資料表明,閩南眠床的規制是很有講究的,有7堵(閩南語音譯,指眠床構件)、11堵、24堵等,圖案也不一樣,其中24堵算是極其講究“排場”的了。當時閩南地區看誰家富裕,就是看他家制作的眠床有多少堵。有意思的是,閩南人對眠床內外紅、黑、金三色的喜愛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如在三面紅底或黑底的“遮風堵”上,匠人們會用熔化的金粉,細細勾勒出花鳥蟲魚或戲劇人物的形象,活靈活現。對工藝更講究的,還會加入鏤空雕、浮雕、玻璃畫等各種表現形式,于方寸之間爭奇斗巧。接著進行“黑金推瀝金畫”的工序,即是在已刮漆推光好的板堵表面上進行描漆、瀝金粉或貼金箔,又分為金、銀單色或套色彩繪兩種。從而,以黑、金、紅交映相襯為主,構成獨特的閩南民間文化藝術特色。這里需要多講幾句的是,閩南地區的“黑金推瀝金畫”溯源于我國四大漆器之一的平遙推光漆器的制作技藝。它始于上古時代,在黃土高原地區廣泛分布著漆樹,那里的先民很早就學會提煉漆樹汁液用于髹飾木制、皮制器皿等。戰國時期,漆品已成為高級藝術品。作為四大漆器之一的平遙推光漆器北上南下地延續和發展,至閩南地區衍生成“黑金推瀝金畫”傳統技藝。該技藝應用廣泛,涉及面大,上至京式皇殿,下至民間寺宇廟祠、祖厝及傳統古典家具等,尤其是以閩南古眠床髹飾的繪制更加令人記憶深刻。
再回到床榻本身吧。若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大約是人們求子心切的緣故吧,有不少地方的人家總是在兒女的婚房內,如眠床屏風或衣柜衣櫥上,讓人特別顯眼地雕刻出有關“求子”的詞句、聯句,當然文字是很隱喻的,如“能生麗思千花外,善點秾姿五彩中”“若將江上迎桃葉,一帖何妨春意濃”等等。猶記前年夏天,我在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四十多年歷史的閩東漈頭村明清古民居的一架眠床上,就清晰地看到對開的支柱上鐫刻的兩行有關“鴛鴦交頸”的詩。說實話,看到這些詩句,開頭我有些驚愕,但仔細一想,心中反而樂了:因為我來時就聽說過,這里的人特別坦率、熱情,但內外有別,即對自己人要求嚴格,對外面來這里的人誠摯、寬容。我記得,剛被引進這座古民居時,先是廳堂的兩副對聯一下吸引了我。那聯句的內容,顯出一種別樣的靜美、含蓄和巧妙。試看窗上的一對:紙窗晴啟看云眠,草榻夜移聽雨坐。廳旁的一對:有奇書讀勝看花,得好友來知對月。不承想一踏進廂房,就讀到了與廳堂窗戶內容大相徑庭的“婚房詩”;但不可否認,這種專供小夫妻起居的婚房,一般人是不能隨意出入的。因此房間里布置的字句也只是給夫妻的提示。看來這個漈頭村的先人們,在家規家訓方面也是實行“內”“外”有別的規矩。對外,茶熟每逢賓朋至,清談還有晉人風;對內,士林碩望是根本,舉案齊眉衍子孫。擴大點說,這門外,不論姓張姓黃姓趙或姓什么,向來只重視耕讀,特別舍得本錢,下得力氣培養子女讀書。如今村中大門還冠有“恩貢”“拔貢”“文魁”的老宅,依然讓人一望而心生敬慕。只是這門內,廂廂房房,一床一被,都恩愛如初,或都有一段傳奇、浪漫、私密的故事,點染鋪陳,讓人萌生無限的遐想。
其實,這個漈頭村,自古就是閩東屏南縣通往省城及外地的要道,商、文俱盛,聲名遠播,歷代遺留文物不少。但是,誠如著名作家和文化學者馮驥才指出的那樣:“當歷史的大鳥飛去,會不經意地把它美麗的羽毛遺落在山野之間,那就要看今人是否識得與珍惜了。”
所幸,十多年前,當地幾個退休回來的人站了出來,自覺地將其四周鄉野古物視為不可再生的寶貴歷史財富收集起來,避免了當地大批民間文化遺產因之泯滅消亡。隨之傾其家資建起耕讀文化大觀園,辟有展館十一個。我慕名已久,得幸前來,一腳剛從農耕文化博物館拔出,一腳踏進古代家居展示館,就再也拔不出來了。
看得出,這個館展出的大都是清代達官或富人的床榻,男人臥室有書櫥、筆墨紙硯,小姐閨房有衣柜、梳妝臺等。這個展館內還收集了包括竹木藤古家具、婚喪喜慶用具、盆架等物件。其中最“豪華”的展品就是“百年好合”床榻,其造型、雕刻、漆藝,堪稱精美絕倫。另一件是洞房花燭下富貴人家的床榻,全床有浮雕鎦金“云頭送子圖”等二十二幅,床檐巨幅浮雕,床屏風又有浮雕鎦金《施公案》劇情圖案二十四幅;床扶手,立“和合二仙”神像一對,形象逼真,寓意深刻。此外,踩腳墊、衣柜、衣架、臉盆架等配套家具無不精美齊全。(朱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