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到了中秋節這一天,說明這個“秋”的民俗活動接近尾聲,因為莆田人(尤其沿海人)每年農歷八月初一至十五期間,凡是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給父母“送秋”。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逼渲小皻w寧”就是給父母“送秋”之意,俗指已出嫁的女兒在中秋節之前送禮物給娘家父母,體現出女兒對父母的孝敬和孝心。若遇剛出嫁的女兒給父母“送秋”時,儀式更加隆重,而且還要把女兒送來的禮物一一展示出來,請宗族的親人前來觀看。
莆田的“送秋”民俗是有歷史緣由的。莆田地處東南沿海,因古時田薄地瘦,幾近刀耕火種,物產非常匱乏,根本無法滿足當時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然而,勤勞勇敢智慧的莆田人民為了生存另辟蹊徑,勇敢地向大?!坝懮睢保慌珘涯凶訐P帆起航,劈波斬浪,入海捕魚;大膽地向大山“討生活”,一批批強壯男子攀高登遠,“愚公移山”,開山取石;智慧地向仕途“討生活”,一批批莘莘學子挑燈夜讀,拼取功名。此類重體力勞作和科舉限制,均需男丁來完成。而女兒當時甚至成為家庭的負擔,故產生了莆田沿海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甚至有的人家無奈且含淚地把剛出生的女嬰活活溺死。這種愚昧行為引起當地知府的高度重視,為徹底改變這種愚蠢和無知的做法,當地知府積極倡導群眾:中秋節期間凡是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備辦禮物回娘家孝敬父母,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此舉讓父母感念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同樣可以孝敬父母,以絕后患,因此莆田“送秋”傳統代代相傳,久而久之就成了莆田中秋獨有民俗。
每年農歷八月初一到十五期間,沿海農村隨處可見那些身著紅衣肩挑一擔用紅布袋或紅網兜套住就可以挑起的“十盤擔”。這種盤子狀似圓盒子且有蓋,以細篾條編織而成,再加以油漆彩繪,非常精巧雅致,大小有序,依次壘疊,兩邊各五個,故稱“十盤擔”?!八颓铩睍r將備好的物品如桂圓、花生、紅棗、芋頭、米粉、豬腳、板栗、紅團等,以及父母過冬用的衣物如衣服、鞋子、襪子、絨衣、圍巾等一一裝好之后,由女兒親自挑送到娘家。因為入秋之后氣溫開始下降,冬季即將來臨,細心的女兒們都會為父母從腳到頭備齊一套過冬防寒的衣物,以表達對父母的關愛。娘家的兄弟自然會備辦一桌還算豐盛的菜肴,與女兒、女婿、外孫或外孫女一道圍聚一桌吃個團圓飯,暢談工作、生產和人生。
據說“送秋”的禮物是有講究的,有的二色,有的四色,如月餅、白果、板栗、香芋、豬腳、花生油、米粉等,這些禮物雖不起眼,但每一樣均有深意。桂圓,寓意團團圓圓;米粉,其形狀似壽翁花白的胡子,又長又白,寓意長壽;芋頭,本地話諧音“熬”之美意;豬蹄,出嫁的女兒給父母送大豬蹄,主要是給父母滋補身體,寓意感謝父母養育之恩。隨著生活條件不斷好轉,女兒給父母“送秋”的禮物也不斷升級,除了以上四樣不換之外,其余的逐漸取而代之,諸如海蟶干、蝦仁、墨魚干、扇貝干、鮑魚干、海參干、紅菇、紫菜等高檔品。
當前我國社會已經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推陳出新,簡約前行,傳統的風情民俗革故鼎新,砥礪前行。作為父母,他們不奢求你們多富多貴,光耀門庭,只求你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知足了,逢年過節?;丶铱纯?,他們就欣慰了。“送秋”是孝敬長輩的一種俗例,我們應該延續這種做法,讓“送秋”成為莆田一個特色的“孝敬節”,從而上升為莆田傳統民俗的一張敬老名片。(劉青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