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擿”字普通話有三個讀音:zhì、tī(《辭海》注音tì)和zhāi(古代通“摘”字)。
讀為zhì的擿,《廣韻》直炙切。炙,莆仙方言讀音如蔗。所以“擿”的第一個莆仙讀音為dià(也有讀kià),也讀dia第五聲,如訂婚“放定”的“定”音。這個“擿”字和音,意思是擲,后來被“擲”所取代。《莊子·胠篋》:“擿玉毀珠,小盜不起。”意思是把玉器珠寶擲毀,就沒有小偷了。
讀為zhì的擿,還有兩個義項。讀為tī(tì)的,《漢語大字典》羅列八個義項。這十個義項在莆仙方言,卻只有一個讀音:tu第五聲。如下象棋時說“擿卒過河”。使用tu這個音,即使是古文,不必繁瑣地強記釋義,你就能夠理解其意思了。以下采用《漢語大字典》部分義項內容與莆仙方言作聯系對照。古文詞語后括號內為筆者所加解釋。
(一)擿zhì。
1.搔,撓。《說文·手部》:“擿,搔也。”《列子·黃帝》:“斫(zhuó,砍)撻(打)無傷痛,指擿無痟(痛,音消)癢。”指擿,意思是用手指tu(搔)。
2.簪股,即搔頭,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手部》:“擿,以象骨搔首,因以為飾(首飾)……即后人玉導、玉搔頭之類也。”莆仙方言稱之為“頭擿(tu)”。您可曾想起小時候看到母親在頭皮發癢時拔下銀釵擿(tu)著頭皮的情景?
(二)擿tī。《集韻》他歷切。
1.挑(出)。《集韻·錫韻》:“擿,挑也。”《漢書·宣帝紀》:“其令三輔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彈射飛鳥。”這個句子意思是:漢宣帝命令管理京城的三個職官屬地(右扶風、京兆尹、左馮翊):春夏為禽鳥繁殖帶雛季節,務必禁止擿(tu)鳥窩抓鳥蛋,或者用彈弓彈射飛鳥。古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飛禽走獸的生命與繁育,和人類一樣珍貴。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夏縣有水災,民溺死者以百數,永一(人名)執竿立門首,他人物流入門者輒(就)擿(tu)出之。”原文此句的下文是:“有僧寓(寄托)錢數萬于其室而死,永一詣縣自陳(拜訪縣官自己告知),請以錢歸其子弟(親屬后輩)。”平民也自有高尚品德。
2.挑剔;指摘。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四:“擿,剔也。”《宋史·李綱傳下》:“然自昔抱不群之才者,多為小人之所忌嫉,或中之以黯闇(愚昧),或指之為黨與(結黨營私),或誣之以大惡,或擿(tu)之以細故(不值得計較的小事)。”莆仙方言則有“擿胛脊”,謂背后批評人家。
3.示意,指使。《漢書·谷永傳》:“衛將軍(王)商密擿(tu)永令發去。”谷永直言敢諫,幾次成功勸說漢成帝劉驁。有一回觸怒成帝,命令拘捕谷永。王商暗地里擿(tu,指使)谷永先行逃脫。皇帝見一時無法抓到,就說算了不抓了。一年后,又召谷永為官。
4.探。《法言·修身》:“擿埴(zhí)索塗(途),冥行而已矣。”李軌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tu)地而求道。”我們都見過盲人拿著拐杖擿(tu)地摸索前行,總禁不住心生惻隱。忽然想起讀過的一個真實英文故事。英國一位中學校長讓每個班級每天輪流一個學生蒙住眼睛充當盲者,“擿埴索塗”,或扮演其他殘疾,別的學生相幫助,以此體驗殘疾人生活,學會尊重殘疾者。輪流完畢,周而復始。
5.揭露。《漢書·趙廣漢傳》:“其發奸擿(tu)伏如神,皆此類也。”《現代漢語詞典》釋此成語:揭發奸邪,使無可隱藏。趙廣漢是位能力超強、不畏權豪而又廉正清明的管理京城的官吏,是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但是沒有制度性有效監督,清官也會違法,最終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讀者可以百度“趙廣漢”,了解趙廣漢傳奇而又慘烈到令人心碎的人生經歷。
《后漢書·王渙列傳》也有一個“發奸擿伏”的故事。王渙,字稚子,四川人。早年是個喜歡打架的官二代。初為縣令,民風為之一振,路不拾遺,臥不閉門。民謠曰:“王稚子,世未有,平徭役,百姓喜。”官做得越來越大,聰明惠斷,公平廉正,抑強扶弱,化罪行為不犯;“發奸擿伏,忽若有神”;京城權貴都敬重懼怕他。不意早逝,百姓痛哭,萬民吊喪。“行人商旅,莫不祭之”,洛陽百姓還為王渙建立祠堂祭祀。東漢桓帝篤信黃老之道,全部拆毀宗廟,卻特詔保護王渙的祠堂。王渙所以“發奸擿伏”,破案如神,皆因他一身正氣,一心為民也。
6.剖開;分。《淮南子·本經》:“擿(tu)蚌蜃。”高誘注:“擿,猶開也,開以求珠也。”擿蚌求珠(珍珠):擿(tu)“溝蟶”求“正珠”,莆仙人一看就會理解,一聽到就會記住。
此外,擿還有捶的意思,如《漢書》里就有“天子……擿鼓”的記載。擿(讀tu或得)鼓就是捶鼓。
擿,第三種讀音和意思:作為“摘”使用,普通話讀zhāi。《集韻》:“擿,陟革切。取也。”摘,莆仙方言讀音如“笛”或“德”,也常被讀成“diàn”。
1.摘取。《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春桃初發紅,惜色恐儂擿。” 《大藏經》:“採擿果葉而受用之。”
2.選取。《新唐書·段秀實傳》:“搜章擿句,不足以立功。”
莆仙方言保留了“擿”字讀音(tu),也為我們展示了古代的民風民德和官風官德,其品位難能可貴。(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