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風雨飄搖中的老家土坯房,早已無人居住。逢年過節(jié),總得回去看看。土坯房斑駁的墻壁上,模糊記載著我們生產(chǎn)隊社員的工分表。
工分是中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之前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生產(chǎn)隊社員的工作業(yè)績,猶如今天很多事業(yè)單位的職稱一般。那個年代,工分是社員的命脈。工分的多寡與一家人的口糧息息相關(guān)。每次開社員大會,給每個社員評定工分時,整個會場吵得不可開交,每個社員都想把自己的工分規(guī)格提高一點。期間,縱使他們把隊長的衣角扯得稀爛也無濟于事,工分的等次也不是隊長一人說了算,得通過村民大會舉手表決。
每個社員的工分定了等次后,只要每天按時到崗,記工員都記錄在案。為防遺漏,記工員一般會在月末向社員公布一次,若有遺漏及時彌補。勞動是神圣的,社員們必須要有時間觀念。遲到、早退都會酌情扣工分。一次吳大嬸因孩子發(fā)燒去看赤腳醫(yī)生回來晚了,她匆忙趕到地里,距離上工時間已過20分鐘。記工員毫不客氣地給她扣了2分的工分。吳大嬸一把眼淚一把鼻涕,說哪家的孩子保證不生病?縱使吳大嬸嘴皮說破,記工員也不會手下留情。鐵定的紀律誰也無法更改。如果某人因公出差,當天的工分依然滿分。
工分體現(xiàn)了按勞分配的原則。那個時候,生產(chǎn)隊分配物資、糧食、蔬菜,都是按一個家庭工分多寡分配。平時分配時令糧食和蔬菜,往往按照當月的工分多寡分配。而年末分發(fā)過年物資,比如紅糖、糯米、豬肉則按照全年工分分配。
由于每個家庭的勞動力不均等,自然會導致即使人口一樣,分配的物質(zhì)糧食也會多寡有別。有年臘月二十六,生產(chǎn)隊隊長和三表叔來到我家。父親和他們一陣商議后,三表叔就把我們精心喂養(yǎng)的山羊牽走了。為什么我們自己的山羊被別人牽走?我們幾個孩子哭哭啼啼,灑了一地的淚水。事后,父親告知我們,由于我們家人多勞動力少,所得工分不多,沒有達到生產(chǎn)隊的平均工分,就欠了生產(chǎn)隊的“口糧”,而三表叔家工分多,所以我們家就要把這只山羊折算成工分補足給三表叔家。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我們不再無理取鬧,只是希望自己早點長大,以后多掙工分,不再欠生產(chǎn)隊的“口糧”。幾天后,三表叔給我們家拿來一條肥肥的山羊腿,說是把山羊宰了賣了肉,留下一條腿送給我們,讓我們一家人好好過年。我們歡呼雀躍,心里美滋滋的。
土地承包到戶后,工分就不復存在了。工分,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成為那個年代衡量每個社員、每個家庭勞動力的標志,極大地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