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毜仔
莆仙方言稱嬰兒為“阿毜仔”,“毜”字其實讀如毫毛的毫,意思是細小的毛,在莆仙約定俗成表示嬰兒。真正稱呼嬰兒,應(yīng)該叫“阿彌仔”。《康熙字典》彌:“又《類篇》綿批切,音迷。嫛彌,嬰兒也。《禮·雜記》:中路嬰兒失其母焉。《說文解字注》:嬰,猶彌也。”嫛,烏雞切,讀如莆仙方言“鞋”的陰平;彌,綿批切,讀mī。您看,古代人稱嬰兒為“嫛彌”,與現(xiàn)在的莆仙方言只有極小的差別。《康熙字典》:“彌彌,猶稍稍也。”可見彌有小的意思。
阿彌仔約奶
把物件丟棄,莆仙方言讀音如“興”。我原來找到一個字:漾,棄也。一直懷疑,日常動作不可能用這么復(fù)雜的字,“漾”字有可能只是記音,不是本字。后來讀到《漢語大字典》的“放”字:“放,棄也。”這不就是咱們的“興”字嗎?讀音變化有點大,而且還和“漾”字一起,在《平水韻》的去聲二十三漾。況且“放棄”這個詞并非空穴來風。又,放牛,放羊,莆仙方言讀音如“秧”去聲,讀音變化也很大。尋找這個“興”的本字,還有意外的收獲:漾yàng:1.水面動蕩:蕩漾。2.液體溢出來:漾奶。《漢語大詞典》對“漾奶”的釋義:嬰兒吃過奶后吐出。多因一次吃得太多而引起。原來,“阿彌仔約奶(吐奶)”,正名叫“漾奶”!
律頭發(fā)
“律頭發(fā)”,天天要做的事情。《漢語大字典》律:“梳理頭發(fā)。”《正字通》理發(fā)曰律。《荀子·禮論》:“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楊倞注:“律,理發(fā)也。”王筠:“漢時曰梳曰比者,周秦統(tǒng)謂之櫛也。”意思是說:漢朝時梳子和篦子分開說;之前的周秦時代,統(tǒng)稱為櫛zhì。沐,洗頭;浴,洗身子。《荀子·禮論》里的那句大意是:不洗頭就用梳子蘸水律頭發(fā)三遍;不洗澡就用濕毛巾擦拭身子三遍。比較:不是用梳子篦子梳理頭發(fā),而是用手指輕摩整理頭發(fā),用“捋”字。《集韻》和《韻會》捋,盧活切。《漢語大字典》捋lǚ,用手指順著抹過去,整理:捋胡子。
殺殺
“殺殺”,正字是:數(shù)數(shù)shuò shuò,莆仙方言訛成“殺殺”,如:他“殺殺”讀英語。還可以單字使用:他“殺”罵我“土豬”。文讀應(yīng)該如“朔朔”或“速速”。《漢語大字典》數(shù)數(shù):
1.猶汲汲。迫切貌。
《莊子·逍遙游》:“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陸德明釋文:“司馬云:猶汲汲也。”崔云:“迫促意也。”
2.屢次;常常。
唐·白居易《醉后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詩:“張賈弟兄同里巷,乘閑數(shù)數(shù)來相訪。”
真正的“殺殺”二字,意思見《漢語大字典》:“謂刀劍鋒利,寒光逼人。”
唐·元稹《五弦彈》詩:“嗚嗚暗溜咽冰泉,殺殺霜刀澀寒鞘。”
唐·元稹《說劍》詩:“徐抽寸寸刃,漸屈彎彎肘。殺殺霜在鋒,團團月臨紐。”
勘債
“勘債”,莆仙方言說問候,聽起來是“勘債”。非也。應(yīng)寫作叩訊。《韻會》叩,問也,發(fā)也。訊,音信也,問也。訊,思晉切;須閏切(注:音如莆仙方言的順);雖遂切,音隧;又息萃切(音如稅)。《六朝·支謙譯經(jīng)》:“王出相見,作禮問訊畢,一面坐。”清·翟灝《通俗編·境遇》:“相問訊亦曰健否。”這句話意思是:相“勘債”也是說“你身體好嗎”。莆仙方言白讀為kàn的字不是問,而是叩,或者是“叩問”二字的合音。明·《萬歷野獲編》:“歸之夜正酣寢,忽大慟叫號,其父驚怪,叩其故,則曰:‘一念之差,遂不可救矣。’”叩其故,就是問其原因。問,莆仙方言讀音:文運切。如學(xué)問、訪問、問題等。
澆醬油糜
澆醬油糜。《說文解字》澆,古堯切。莆仙方言讀音如“嬌”。小時候我們都經(jīng)歷過用醬油和飯吃,醬油“嬌”干飯,或醬油“嬌”“飲糜(稀飯)”,吃起來有很幸福的感覺。如果能夠再加一點點花生油,快活如神仙。這個“嬌”字,正字就是“澆”。《說文解字》:“以羹(注:湯)澆飯,乃澆之本義。”普通話說“澆菜”的澆,這個用法不存在于莆仙方言之中。莆仙人說“沃菜”。王念孫:“澆、瀖、淳、沃……皆灌之漬也。”
樹
樹,在很多方言里(不單單在莆仙方言里),讀qiù。很多人感到奇怪。他們以為讀qiù的是另外一個字,又找不到這個字,于是就創(chuàng)造出一個字:木臭chòu。這個字還被收進《漢語大字典》,注明是方言。其實,qiù是樹的白讀音之一。樹與注、住、柱、蛀等字同韻,都在上聲七遇。“柱”字莆仙方言白讀為tiu第五聲;蛀蟲的蛀白讀是jiu第四聲。所以,樹讀為qiù實在是順理成章,不足為奇。樹還有一個白讀音:diu,第五聲。作動詞用。七蔥八蒜,七月diu蔥;八月diu蒜。《呂氏春秋》:“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高誘注:“樹,種也。”《廣雅》:“樹,種也。”樹讀作diu,您也許還不相信。好吧,想想碗櫥的“櫥”字。櫥,莆仙方言讀為diú,音如籌。您認真觀察一下,櫥和樹的繁體字樹之間有什么奧秘?
聽人家有無
莆仙方言說:聽(讀tèn)人家有無。這話原來是孔子說的!但不是“聽”,而是“稱”!《漢語大字典》稱:“《禮記·檀弓上》: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無)。’”孔穎達疏:“稱,猶隨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稱chèn,莆仙方言讀tèn。如莆仙方言說“這對夫妻大稱配”,意思是說兩人一樣出色,彼此都能夠配得上對方,是天作之合。(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