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仙游縣榜頭鎮象洋村看到,一塊塊多晶硅光伏組件整齊“列陣”在該村閑置屋頂上,經相關部門撥款30萬元支持建成的25KW/h的光伏發電系統正平穩運轉中。村支書楊和彪樂呵呵介紹說,“光伏是個扶貧的好項目,村里年收益達近5萬元!”
光伏扶貧是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十大精準扶貧工程之一,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優勢在于:利用屋頂閑置空間、零運營人工投入,組件保修期為5-10年,收益時間長達25-30年。去年來仙游縣積極探索光伏產業扶貧新路,適時推出“光伏+”強村富民工程,通過政企雙向補助、銀行發放貸款、公司農戶聯營等方式,因地制宜開發太陽能新能源,讓屋頂生“金”,點亮脫貧路。同時,為鼓勵單位和個人建設光伏電站項目,該縣電力公司優化光伏并網審批流程,組織工作人員不定期上門走訪、檢修,幫助客戶全面檢查并網點用電安全,確保光伏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以綠為“媒”,借光生“金”,照暖扶貧路。該縣金建、象山、白洋等貧困村借助地理優勢,結合幸福家園、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光伏扶貧項目,打造光伏發電“金屋頂”,走上造血式精準扶貧、生態環保的新路子。在獲評福建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的仙游縣社硎鄉白洋村“幸福家園”里,數十棟風格別致的小洋樓樓頂鋪設光伏板,成為“金”屋頂,29戶喬遷新居的群眾聯合投資178萬元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工程,預計每年共可增收約21萬元,其中村財可增收3萬元。同為“幸福家園”試點村的大濟鎮汾陽村,全村投資23萬元建成了仙游縣第一個多功能光伏發電站,直接供給汾陽小學及全村的幾百盞路燈,一年可為該村節省電費5萬多元,村民過上低碳環保新生活。
值得關注的是,該縣還引進“大棚+光伏”的發展模式,取得農業、光伏發電和農民增收的多贏效果。如來自福州的陳辰一去年來到鐘山鎮西林村投資創辦仙游鮮然農業有限公司,在3萬多平方米租地上架起了光伏大棚,1800多塊太陽能光伏板離地面2米到5米,光伏板上發電,板下水培西紅柿等經濟作物,自動噴灌、保溫等設備一應俱全,實現土地立體化增值利用,發電再加上棚內種植收益,基地年產值能達100萬元,預計5年內可收回建棚成本。據該縣供電公司客戶經理陳伯將介紹說,每塊光伏板日均發0.8度電,整個光伏大棚基地相當于一個550千瓦的發電站,一年能發電52萬度,相當于年減少煤炭使用量200多噸左右,減少煙塵140多噸、二氧化碳500多噸。
至目前,在仙游城鄉,綠色新能源成為引爆強村富民的“黃金產業”,呈現出了村集體、學校、村民和農業企業等多元投資的光伏扶貧發展態勢,其中農民家庭77戶,村居集體53個,學校3個,工商企業5個,總投資4000余萬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累計達4000多兆瓦,能發電達近700萬千瓦時,讓縷縷陽光通過屋頂光伏電站源源不斷地“變”成綠色能源,或自發自用不花錢且余電上網,或全額上網賣大錢,實現了“屋頂變電站,陽光也賺錢”。 (陳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