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莆仙方言文讀音如“益”。一直感到奇怪,本地話里“一”讀音如“術”,到底是怎么來的?兩三年前偶然讀到《莆田僑鄉時報》上一篇文章,大意是說,“一”讀如蜀,是因為一和蜀同義,蜀和獨(獨的繁體字)同義。當時感到非常震撼,從此深信不疑。
許慎《說文解字》里“一”字的釋文前四句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一直沒有把這個釋文當回事。最近,莆仙方言與民俗專家今閑先生在鄉音微信群里發了一則短信,說專家左民安認為該釋文是韻文。感激今閑先生,這個短信爆炸性地激起我的興趣!也因此有了此后的學習和這篇文字。國學經典多韻文,如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清盈生押韻,寧靈押韻也。于是,先查閱《全唐詩》。果然,一與物、術、出、兀押韻!此處僅錄一首。
白居易《對酒》:
人生一百歲,通計三萬日。
何況百歲人,人間百無一。
賢愚共零落,貴賤同埋沒。
東岱前后魂,北邙新舊骨。
復聞藥誤者,為愛延年術。
又有憂死者,為貪政事筆。
藥誤不得老,憂死非因疾。
誰言人最靈,知得不知失。
何如會親友,飲此杯中物。
能沃煩慮消,能陶真性出。
所以劉阮輩,終年醉兀兀。
慎重再慎重!到《平水韻》核實一下,一、壹果然在入聲四質:質、日、筆、出、室、實、疾、術、一、乙、壹、吉、秩、率、律、逸、佚、失……。而沒、骨、物、兀等字則屬于臨近音通押了。
原來,“一”讀音如“術”,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同音!一,《說文解字》于悉切。用今天的拼音表示,聲母是y。術的普通話讀shù。莆仙方言里,一和術聲母都是s。那么,漢字的聲母y和聲母sh之間存在著可以互相轉化的對應和關聯嗎?很常見。弋和式;軼和失;貽和始;予和舒抒;益和謚,等等,太多了。考察“施”字本身,最經常讀shī。《漢語大字典》還載有施的另外兩個y聲母的讀音和義項。義項一,施yì,延伸:《詩經·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義項二,施yí,義項二:曲邪;太陽西斜,以及例句。莆仙方言里,“一”文讀音如益,白讀和“術”字一樣聲母都是s,不足為奇也。
可是,人們說一和蜀二字是同義詞,這是真的嗎?真遺憾,幾年前讀到的那篇文章里沒有提到一、蜀同義之說出自何書。于是,回到《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再讀“一”字和“蜀”字釋文,以及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竟然都沒有提到一和蜀之間有什么關聯。難道一、蜀同義是主觀臆想?
三四天后才回過神來,必須再核實!讀讀《漢語大字典》,仍然讀“一”這個字,就在字典的第一頁,第一字!義項5:單獨。西漢揚雄《方言》卷十二:“一,蜀也。南楚謂之獨(筆者注:簡體為獨)。”郭璞注:“蜀,猶獨耳。”戴震疏證:“《廣雅》:蜀,弌也。《說文解字》:弌,古文一。《爾雅·釋山》:獨者蜀。”《漢語大字典》還引用了南朝蕭統、唐朝杜甫和元朝薩都剌的詩句。其中杜甫《秦州雜詩》:“煙塵一長望,衰颯正摧顏。”再讀“蜀”字,也有揚雄《方言》相同的引文。
杜甫的這個“一”,就是獨或獨自的意思。是啊,不是還有“獨一無二”這個成語嗎?但這只是“一”這個字的幾十種不同用法之一。一與蜀有時候同義,而且同義不等于同音。實際上,一與蜀讀音不同。蜀在《平水韻》入聲二沃:沃、俗、玉、足、曲、粟、燭、屬、錄、箓、辱、獄、綠、毒、局、欲、束、鵠、蜀、促、觸、續、督……
大文豪蘇東坡是四川人,他的故鄉就是古代的蜀國。那就請這位大權威來讀“蜀”這個字!他的《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這首詩通俗易懂,啟迪心扉,讓我們用莆仙方言朗讀這首詩,深切體會“蜀”字的讀音: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
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
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
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
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
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可見,蜀和一,無論在古代詩歌還是在莆仙方言里,讀音還是相當不同的。終于解開心結!
這“一”字,給我以深刻的教訓。“一”是漢字里最簡單的字,我們常常會以為這么簡單的字,不值得我們去浪費時間翻閱字典。其實,翻開字典,每一個簡單的字里,都會有一個嶄新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許慎的釋文里用“一”來體現世界及其萬物生發運轉的規律。《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的“一”字和“蜀”字,向我們展示了莆仙方言與古代漢語之間深厚的淵源關系。我們學習“一”字與“蜀”字,知道了任何時候,都不要一知半解,止于淺嘗。(朱祖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