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山仙西村無尾寨東南向的山腳下,有一個叫蘇宮的地方,過去是仙游山“七鄉十六角”中的一角。仙西村的主要溪流壩頭溪從蘇宮橫過,將蘇宮隔成兩半,唯一能將蘇宮整片連通起來的是一座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的青石板橋,名叫思鄉橋。該橋長5.08米,寬0.35米,橋面是兩塊規格差不多的石板,一塊是明朝鋪的,還有一塊是20世紀90年代由半林的鄉賢紀慶銅捐獻補上去的。
據當地村民介紹,這座思鄉橋的來歷與明朝的鄭紀有關。明朝時的蘇宮與紫洋連成一片,到處都是荒蕪的溪灘,不但長滿了野草,而且暗礁遍布,野獸和毒蟲不時出沒。官尾通往黃坑都是要翻越無尾寨西北邊的半山腰,從與德化縣交界的五峰尖山腳下的山路經過的。由于壩頭溪的阻隔,官尾通往黃坑的這條路要多繞好遠的路程。當時官尾和黃坑的村民有時也從蘇宮這個地方修條捷徑連通兩地,但溪岸太寬,干旱時搭建的木橋一下雨就被溪水沖掉。鄭紀的老家在官尾壩頭,離蘇宮不遠。有一天,跟著生父紀陸回老家還愿的小鄭紀和一個鄰居小伙伴從蘇宮的小木橋上溜到黃坑的親戚家去玩。那天剛好碰上傾盆大雨,等雨停時已近黃昏,黃坑的親戚便護送他們回來,走到蘇宮的溪岸一看,原本干旱的溪灘已經蓄滿了水,小木橋也不見了,雜草更是迷漫,加上雷鳴電閃,小鄭紀嚇得哇哇直哭。小時候的這一幕,給鄭紀留下了深刻印象。
多年以后,已是朝廷重臣的鄭紀,有一次陪同欽差王太監回鄉查勘受災情況,在途經龍過隔、黃坑頭時,特地繞道紫洋,想回官尾壩頭察看家鄉的災情。但趕到蘇宮的溪岸時,鄭紀看到受災后的蘇宮溪岸更加破敗不堪,溪灘上雜亂地堆著雜石、砂礫,而且荒草迷漫下的深潭暗礁更顯得猙獰可怖。盡管他見識過其他地方更慘重的災情,但見到此情此景,鄭紀依舊痛心不已?;氐娇h衙,鄭紀捐出自己隨身攜帶的全部銀兩,托人交給官尾的里長作為蘇宮溪岸溪灘的整治和鋪橋的費用,并吩咐鄉親要利用蘇宮寬闊的溪灘進行圍灘造田,鼓勵鄉親們要勇于同自然災害抗爭,開展生產自救??h衙的知縣聞訊后,找到鄭紀,說他可以從朝廷撥下來的救災款中撥出一部分銀子給官尾圍灘造田和鋪橋使用。鄭紀聽后嚴正地告誡知縣:“朝廷撥下來的救災款是專門用來修補加固木蘭溪溪岸及救助沿岸嚴重受災的災民的,仙游山雖然也受災,但他們不在救災款救助范圍,只能鼓勵自救,不得挪用朝廷撥下來的救災款?!?/span>
在鄭紀的帶動和推動下,蘇宮溪岸溪灘的整治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破敗的溪岸得到了加固,雜亂的溪灘中間修建了一個堅固的堤壩,鄉親們還在壩上架上了一塊青石板橋,后人感念鄭紀的恩德,稱該青石板橋為思鄉橋。蘇宮的溪岸溪灘雖處險要之地,且曾經多次發生水患,但鄭紀捐建的思鄉橋卻一直屹立至今。
思鄉橋,見證著鄭紀在家鄉興學勸耕、倡建橋梁的善舉,也見證著仙游山當地村民勇于與自然災害抗爭的不屈歷程。(戴玉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