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時,有個飽學之士呂僧珍,待人忠實厚道,從不跟人家耍心眼。呂僧珍家教極嚴,他對每一個晚輩都耐心教導,嚴格要求,形成了優良的家風。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待人和氣,品行端正,呂僧珍家的好名聲遠近聞名。
南康郡守季雅為官清正耿直,秉公執法,從來不愿屈服于達官貴人。一些大官僚視他為眼中釘,總想除去這塊心病。終于,季雅被革了職。季雅罷官以后,一家人只好從壯麗的郡守府第搬了出來。季雅不愿隨隨便便找個地方住下,他四處打聽,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從別人口中得知,呂僧珍家是一個君子之家,家風極好,不禁大喜。季雅來到呂家附近,發現呂家子弟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果然名不虛傳。說來也巧,呂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別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賣掉。季雅趕快去找這家要賣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萬錢的高價買房。那家人很是滿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于是季雅將家眷接來,就在這里住下了。呂僧珍過來拜訪這家新鄰居。兩人寒暄一番,談了一會兒話,呂僧珍問季雅:“先生買這幢宅院,花了多少錢呢?”季雅據實回答,呂僧珍很吃驚:“據我所知,這處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是很大,怎么價錢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說:“我這錢里面,100萬錢是用來買宅院的,1000萬錢是用來買您這位道德高尚、治家嚴謹的好鄰居的啊!”季雅寧肯出高得驚人的價錢,也要選一個好鄰居,這是因為他知道好鄰居會給他的家庭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季雅高價買鄰和“孟母三遷擇鄰處”具有相似之處。孟子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母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她帶著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母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母知道了,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母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居住在了這個地方。孟母為了使孟子具有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可謂煞費苦心。孟子能繼承并發揚孔子的儒家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師,孟母的教誨厥功至偉。
遠親不如近鄰,國人歷來是非常重視鄰里關系的。現在,由于城鎮化的急速發展,大家都住進了鱗次櫛比的單元樓里。就算門對門住了十幾年,也可能不清楚鄰居姓甚名誰,在哪里上班,更不用說有什么愛好了。現代人常常覺得孤獨,樂于通過微信等軟件尋找朋友。其實,我們不妨拜訪一下樓上樓下的鄰居,大家彼此串串門,也許你就能收獲到友誼了。(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