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明朝正德皇帝多次下江南游玩。笏石來宅村后店也曾迎來正德皇帝,而且,經過他欽點的一棵古樹,歷經數百年,依然不曾長大,連著名林業專家也未能叫出其真名。至今,它依然立于一座土地廟旁,人稱“大路樹”,顧名思義,就是立于路旁,給行人遮光擋陽吧。
相傳,明正德十四年,正德皇帝下江南游到興化沿海一帶,途經笏石后店村村口時,看到有棵狀如榕樹的行道樹,樹冠龐大,樹下有一塊供路人休息的青石板塊,旁邊還有一塊長方形且酷似小枕頭的條石,惟妙惟肖,惹人喜愛。他快步上前坐著休憩片刻,不知不覺中進入夢鄉。
夢中,有一位老者在呼喚:“老皇,我避君不及,就地化為青石,供你歇息。時間久了,盡管我全力支撐著,但換不過氣來,該讓我翻一下身,再護駕于你吧。”
原來是當地的土地公托夢,于是正德君當即賜于“四方金銀”于寶地。
后來,當地群眾就在古樹旁蓋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土地公廟,以答謝福德正神當年護駕有功,并在廟旁立“文武百官到此下馬”石碑。
傳說該土地廟因受過皇帝的褒揚而聞名閩中地區,香火鼎盛。說來奇怪,大概那棵行道樹也知人性吧,自土地廟建成后,其枝葉再也沒向土地廟的屋脊上延伸,而是向左右擴展,儼然像一把大傘,遮蔽一方。其渾身掛著黛綠苔鮮的“胡須”,顯得蒼勁而古樸,為人們擋陽遮雨,當地群眾親切地稱之為“大路樹”,成為一道特色風景。
其實早在十年前,福建農林大學一位教授就曾兩次來此考察鑒定“大路樹”學名,經過精心觀察鑒定,一致認為其屬于榕樹類,中間寄生杜墨樹,為罕見的古樹名木,有幾百年的歷史,卻未能給予命名。秀嶼區林業局為此將之列為古樹名木保護對象。(林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