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幼年無知,大人說七夕節那天的晚上,在葡萄樹下可以聆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
于是,心中很是好奇,究竟織女與牛郎會有怎樣的對話。盼星星數月亮,算計著七夕的日子。墻上日歷的數字,被我用鉛筆劃去許多。
千呼萬喚始出來。五歲那年七夕的晚上,月光朦朧。我邀約幾個好友,來到隔壁張伯伯家的葡萄樹下。一向嘰嘰喳喳的我們,個個屏住呼吸,生怕會錯過牛郎織女的對話。夜,靜謐得有些可怕。一個時辰過去,除了田間偶爾傳來的蛙聲,我們根本沒有聽到牛郎織女的對話。大伙一番猜想:是牛郎織女把時間記錯了,還是他們的聲音太小,我們沒有聽見?時間很晚了,我們不停地做小雞啄米狀,大伙一商議:回家睡覺,明年再來。
為什么葡萄樹下沒有聽見牛郎織女的對話?帶著這個問號我踏進了中學大門。
初一下冊,一篇《牛郎織女》的文章挑起了我那根不滅的神經。終于等來語文老師上這篇課文。語文老師說,《牛郎織女》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民間故事流傳于民間,是人民群眾口口相傳的一種文學形式。為什么七夕那天晚上我在葡萄樹下沒有聽見牛郎織女的對話呢?我當場向語文老師提問,教室里一陣哄堂大笑。經過語文老師悉心解釋,我才如夢初醒:原來民間故事只是人民群眾設想出來的故事,世上根本就沒有什么牛郎與織女。
有種受欺騙的感覺萌生在我的頭腦。年齡的增長,讓我清醒了許多。讀大學時,我選修了“中國民間文學”,對牛郎織女這類的民間故事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我徹底從民間故事的真偽中拔出泥腳,但卻對這個中國的“情人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畢業后,我踏進事業單位,父母催婚的聲音響徹耳膜。一位好心的同事向我說媒,說是對方人很漂亮,也很賢惠。或許是湊巧,我與那個漂亮的她相親這天剛好是七夕。天賜良緣,我們選擇這個中國的“情人節”相識相戀。相戀的三年,我們把七夕當成一個神圣的日子,因為那天我們從茫茫人海中走出,牽著了對方的手。
瓜熟蒂落。愛讓我們決定朝著婚姻的殿堂走去,我們選擇七夕那天舉辦婚禮。婚禮那天,我們白天忙于各種陳舊的規規矩矩和繁雜的禮儀往來。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我和妻子終于停歇下來。那晚夜色很美,我們不顧身體的疲憊,挽手下樓,小區的葡萄樹下,坐著幾個癡情的少男少女。我們沒有去打擾他們,更沒有理由去告知他們沒有牛郎織女的對話,讓他們猶如當年的我一般,向往美好,追逐幸福。
我們慶幸,我們相逢在七夕,結婚在七夕。每個七夕,我們都會像婚禮一樣隆重對待,我們要做人間每時每刻不分離的牛郎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