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東
我的鄰居林某夫妻是做擺攤小本生意的,男的四十八歲,女的四十五歲。雖然做小生意賺了些小錢,但家境一般,男的白了發,女的累駝了腰,生活滄桑寫滿臉上。
他們生了兩個女兒,大的今年20歲,計算機專業畢業,小女兒今年13歲,念初一。作為鄰居,我經常看到她們的父母從樓下往樓上搬貨,很多貨,要跑好幾趟。但大女兒從來都是空手上樓,不愿幫父母拿一點貨。我曾經提醒他們:“要讓孩子吃點苦,干點活,讓她們學著做點事,你們這樣累死累活,為了什么?倒不如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好些。”他們卻說:“孩子那么小,會干什么,再說,她們做我們不放心,不如自己多干點。”
在我轉身走開后,我隱約聽到他們埋怨說:“他說啥呢,叫那么小的孩子去干活,你舍得我們可舍不得。”
夫婦倆寵女兒像伺候公主。
兩個女兒一個樣,一回到家,就找吃的,找不到就大聲叫,然后就是看電視,看電腦,打游戲。
林某夫婦對她們百依百順,樂于解決女兒生活小事,從不覺得麻煩。大女兒和小女兒,至今生活依然不能自理,一切依賴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累倒累死不能醒。
鄰居鄭某夫婦,男的五十歲,女的四十五歲,生了一男一女,男孩二十一歲,女孩十六歲。
鄭某也是在街上做擺攤生意的,他們對子女要求十分嚴格,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從四五歲開始,鄭某夫婦就帶著孩子出去擺攤,不論晴天下雨或寒冬臘月。孩子小的時候,有時會偷懶,一旦被發現,鄭某就會說:“不干活,中午就別吃飯,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后怎么做大事?要有出息一點。”
這樣,鄭某的兒子、女兒很小就學會煮飯,學會洗衣服,學會做各種家務,并且經常跑前跑后當父母的幫手。在父母的引導下,兒女經常主動做好父母交辦的事。左鄰右舍都夸他們倆,是一對十分會體諒父母的好孩子。
我聽到鄭某夫婦嘮叨最多的是:“孩子從小不管教,不培養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長大后,父母養他們一百年。以前家家戶戶都很窮,現在經濟好了,科技發達了,這一代孩子要比上輩學到更多的本領才行。否則,會被社會淘汰……父母留給孩子的,不單單是財富,更應當教他們如何做人,教他們多學生存的本事,教他們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知!這個比金錢重要多了。”
對子女的教育,國內國外都有不同的方法,但正確的只有一條,就是讓子女從小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家庭,認識社會,認識世界。
清代曾國藩位高權大,家族興旺。有一次,女兒要進京見父親,家里將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有點花枝招展。可是,到了北京,曾國藩立即要求她換一身樸素的衣服。
曾國藩一生寫下許多家書,最有影響的是《曾氏家訓》,他的目的就是要求子孫后代必須傳承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優良家風。《曾氏家訓》教育了曾家子孫,使曾家出一流人才百余人,光宗耀祖,世代流芳。這與曾家家教傳承密切相關。
養不教,父之過。家興則國興,家要興,必須靠教育,靠傳承,從小抓起,從子孫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