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陽學校演繹變遷
莆陽的學校教育,要追溯到南朝梁、陳間,儒生鄭露及其弟鄭莊、鄭淑在鳳凰山麓創辦了“湖山書堂”。這是福建第一所民間學校。當時,甚至尚未有莆田的行政建制。所以后人將其稱為“開莆來學”“倡學閩南”。鄭露三兄弟在莆田首建學堂,改變了“莆人不知學”的落后面貌,開創了莆田辦學之先河。正如《莆陽文獻》所說:“自是莆人化之。而后之‘十室九書堂,龍門半天下’皆以湖山之絕響振之……”后來其弟鄭莊定居仙游,筑“潯陽書堂”授徒訓子。鄭淑定居仙游鞏橋,筑“鞏橋書堂”授徒課子。唐開元二十一年(733),詔許百姓設立私學,境內涌現出一批私人興辦的書堂、書室、精舍,如澄渚書堂、靈巖精舍、福平書堂、北巖精舍等。據史載,唐代福建有書堂40多所,而莆田就占了一半,呈現出“人家不必論富貴”“讀書聲里是吾家”的喜人景象。
莆田官學始于唐代貞觀年間,在縣治所在地設立的夫子廟學,唐代名臣張九齡還為之題寫門額。官學具有較完整的教學設施和正規的教學秩序,是莆田古代教育的中心。
蓬勃興起的官學和私學,促進了莆田教育的普及,培養出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官員政要。歐陽詹、黃滔、徐寅等以詩文名重當時,林蘊、陳嶠等以治績蜚聲遐邇。
宋代,莆田教育進入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宋咸平元年(998),興化人方儀、陳翊等諸生帶頭捐資30萬緡,購地于郡治東南處創辦興化軍學(今莆田擢英中學校址)。后屢經擴建,到宋紹興十九年(1149)辦學高峰時期,有學舍480余間。此時的興化軍學“制度宏偉,雄冠一時”,“學宮壯偉,甲于閩郡”。盡管官辦學校規模宏偉,雄冠一時,但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則根植于民間私學教育之中。宋代,莆田書堂、書院之盛冠于全閩。或稱精舍,或稱草堂,或稱義塾,或稱學館,皆由名儒講學授業。大學者楊在堯、林迪、林光朝、鄭樵、鄭厚、朱熹等都曾在莆田一些書院收徒講學。據方志記載,宋代莆田規模較大、影響較遠的書堂和書院有30多所,如鄭耕老的鄭氏書堂、林光朝的紅泉義學、鄭樵的夾漈草堂等。
明代,莆田官學得到很大恢復和發展,共有府學1所,縣學3所,衛學1所,書院10多所,學館20多所。明正統四年(1439),興化知府奉朝廷禮部令,復設社學,僅莆田一縣就有社學62所。清代,書院、私塾更盛,并且布點逐步向偏僻的農村擴展。正如清代詩人林津在詩中所贊:“文獻邦稱古有名,參差紅蓼映江城。海濱鄒魯遺風在,何處不聞弦誦聲?”
清末,在歐風西雨的沖擊下,傳統的教育體制已日益不能適應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維新運動”,廢除科舉,推行新政、新學,進一步促進了莆田教育的發展。隨著西學東漸,清同治六年(1867),西方傳教士在莆田南日島設立“草湖義學”。此后,教會先后在莆仙各地創辦了10多所教會學校。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美國傳教士蒲魯士改培元書院為培元西學堂(后為哲理中學),這是莆田第一所新式全日制中學。光緒二十六年(1900),莆田知縣呂兆璜在城里鳳山寺創辦官立小學堂。莆仙兩縣還積極鼓勵私人辦學,有志之士創辦新式學堂風靡一時。據《福建教育發展史》統計,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興化府有小學堂26所,約占全省百分之二十三。隨著教會學校、官立小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中學的興辦。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興郡中學堂”(莆田一中前身)成立。它是興化府第一所官立中學堂。至辛亥革命前夕,莆田縣共有各種學堂32所,仙游縣29所,初步形成了近代教育網絡。民國元年(1912),學堂易稱學校。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公立、私立學校實行“維持原狀,逐步改造”的方針,并在農村倡設民辦小學、農村夜校,鼓勵廣大工農大眾學習文化及科學知識,群眾性辦學熱情空前高漲。莆田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據統計,1965年莆田共有學校2062所,在校學生37萬人。20世紀50年代,在“地瘠栽松柏,家貧子讀書”精神激勵下,莆田學子勤奮刻苦,努力奮進,高考成績連年名列全省前茅,榮奪“高考紅旗”桂冠,再現文獻名邦風采。2002年3月21日,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莆田學院成立,終于圓了莆田人世代期盼的擁有本科大學之夢。
歷史變遷,朝代更迭。“學校”作為培養、輸送人才的基地,也隨著歷史的浪潮滾滾向前,并不時飛濺出一朵又一朵絢麗的浪花。(鄭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