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我對電話懷有深深的情愫。
20世紀80年代,我高中畢業后從軍到部隊。在部隊,我第一次看到了電話機,那是一部軍綠色如盒子般的電話機,搖一搖才能打通,而且僅限內部通話。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大中城市開始有了撥號電話,但這種電話的通話區域只限制在本地,如果打長途,還要通過郵電局的話務員接轉。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轉,“房子、機子(電話機)、車子”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標志。20世紀90年代,電話已經慢慢普及到了一些家庭里。
那時,大部分人有電話打就頗感知足,哪怕是用“IC卡”打電話,也感到十分幸福。我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學習時,記得一到下課,院校內的幾個電話亭門口便擠滿了人,大家用買來的“IC卡”,排著長隊輪流打電話,當撥通了電話,暢說了一番后,臉上即布滿了燦爛的笑容,那個興奮勁,不亞于得了一次大獎。
后來,市面上出現了傳呼機,因為它的呼聲像英文字母B的讀音,故叫BB機。BB機一部就要一兩千元,十分昂貴。當時,我也買了一部。BB機雖然比較方便,但接到了傳呼,得四處去找電話回復對方,很是麻煩。有時,BB機的呼聲還使人鬧心。我有幾個朋友,他們都買了BB機,不時被人呼叫,最煩人的是同時叫起來,辦公室的一部座機根本忙不過來。好在,這種狀況不是很多,而且很快就被新的電話產品取代。
20世紀90年代中期,家鄉也有了移動電話。第一代無線電話機像一塊磚頭似的,大家都稱之為“大哥大”,由于攜帶不方便,價錢又高得離譜,普通消費者只能鏡中看花,畫餅充饑。“大哥大”在人們的生活里冒了一下頭,就同傳呼機一道淹沒在時代的大潮中。
又過了幾年,小靈通誕生了,它比固定電話更便捷一些,能移動使用,但個別時候信號不是很好。過了不久,小巧靈便的手機便現身了,不但能接打電話,還具備發短信的功能,價格也不是太貴。人們通常使用的手機型號有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平板機。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現代手機迅猛發展,智能手機應運而生,許多人都用上了蘋果、華為、小米等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功能非常廣泛,用包羅萬象來形容它,一點也不為過,不僅可以通電話,還可視頻,遠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親人,通過手機,都能一清二楚地各自看清對方的影像,這給在外僑胞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既能連接起親人的情感,又不影響在異地工作、生活、學習和經商,真是兩全其美。智能手機除了通話、發短信,還能照相、計算、導航、網上交易……幾乎是無所不能。隨著微信的開通,很多人都建立了微信群,通過微信群進行溝通、交流,真是方便極了。
現在乘車、住宿、購物等,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二維碼,一切就迎刃而解,輕松搞定,省了許多麻煩。這手機,猶如一個百寶箱,要什么有什么,它裝進了大千世界,裝進了工作的便捷,裝進了生活的樂趣,更是裝進了多彩的人生。
雖然有了這“百寶箱”,但為了方便老人,我至今還在使用固定電話,同時也讓全家人都留有一份念想。
這就是我對電話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