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人
莆仙戲的舞臺有兩種:一種為固定的建筑物,叫“戲臺”;另一種是臨時搭架的木棚,叫“戲棚”。在莆田,有“無(戲)臺不成村”之說。可以說家鄉是村村有戲臺,年年有戲演。
鄉民愛看戲,逢年過節,特別是元宵節期間,家家都樂意出錢請劇團來演戲。夜幕即將垂簾之時,便是戲幕拉開之始。
那時,村里的小伙伴們對戲還是懵懵懂懂的,與其說是看戲,還不如說是來看熱鬧的。只要看到燈光照亮,人影晃動,幻燈打出,便感覺到一股活力四濺,那些聲音,紛紛揚揚地落在鄉民身上,他們無比快樂的笑容感染了我。
那時,等不到傍晚,地里的男女便急急收起農具匆匆往家里趕。匆匆一口飯,大人和孩子便齊聚在了村口,一條鄉村小路拽著所有人的心。一行人前前后后挨擠著,有說有笑著,村道靜謐而肅穆。
有意結合的青年男女也借著看戲的機遇,前來談情說愛,游游逛逛。姑娘們結伴去看戲,但她們都打著自己心中的如意算盤,或許是要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去會會自己的心上人……
做小本生意的人們,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架起了鍋爐。有蝦餅、油條,也有西天尾“扁食擔”,一頭中間是個立式小鍋爐,用來煮吃的,下面生著火,一頭上面放著食品和蔬菜;有鹵好的豬肉、小腸、大腸、豬肝、豬肺,也有米粉、面條、粉絲等,一鍋鍋芳香撲鼻。此外,還有賣糖葫蘆、糖塊等各種零食的,他們圍繞著戲臺周圍擺攤,令人垂涎三尺。
孩子們向大人要了錢買了零食,便匆匆往舞臺前擠。廟對面的龍眼樹站在夜幕里,樹上攀附著一個個來看戲的小孩子,正所謂,攀高才能看清。
這時,鑼鼓急促響起,表明戲要開始了。
我們在臺前亂跑大叫,一位演員被吸引了過來,瞪著眼把我們轟下舞臺。待鑼鼓敲響后,演出馬上開始,咳嗽聲和打趣聲在臺下彌漫。
不一會,大幕徐徐拉開,演員們踩著臺步上場。臺上臺下的距離一點也不遙遠。臺上的唱念做打,爐火純青,生動活潑。
不知不覺間,戲已落幕,雖然有些意猶未盡,但瞌睡蟲早被趕到了九霄云外,不舍得回家,小伙伴們擠在戲臺后看演員卸妝。凡士林和油彩味撲面而來,大家使勁兒辨認演員。
不知誰的家長說了一聲:“走吧,回家了!”
整個村莊只有腳步聲響起,一些瞌睡蟲上來的娃娃被大人背在背上,快要睡過去了,大人打著屁股不讓睡。
一條小路直達家里,村莊像巨大的幕布,把一切罩在其中。
往后只要戲還演著,鄉民們照樣不會耽擱了看戲。新的一天,新的村莊,正醞釀著一臺臺新的好戲。
在莆田,有村的地方,必有戲臺,也必有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