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彪
回憶兒時,總有不少有趣的事兒,雖然現(xiàn)在說來有些顯老土,但是那種土土的感覺卻像一根若有若無的細(xì)線,能牽起我對故鄉(xiāng)厚重的掛念。
那時候,農(nóng)村生活還在“老三樣”的時代過渡。老三樣即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多半是家庭條件好的才能三樣都齊全。有些人的家里還會有一臺錄音機,每天從早到晚重復(fù)播放著一盒錄音帶,讓人羨慕不已。隨著“老三樣”慢慢退出歷史舞臺,農(nóng)村誕生了許多新玩意,電視機就是這時候進(jìn)入我的生活的。
我小時候在奶奶家呆得時間比較多,第一次聽說電視也是在那里。那時,三叔還很年輕,高高瘦瘦的,時常對著老房里的鏡子梳妝打扮。有一天,三叔突然問我:“想去看電視不?”我連連點點頭。我那時對電視還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我想應(yīng)該是像在永永哥家院里看的那種吧:一張白布上,許多人騎著大馬,打來打去,很熱鬧。
我隨三叔出門前,他又對著鏡子照照。奶奶從廚房里出來,對三叔說:“又去看電視,那么遠(yuǎn),都還沒有吃飯呢!”我怕奶奶不讓三叔去,便立馬說:“奶奶,我不餓。”就這樣,我和三叔打著老式的手電筒出了門,奶奶看微弱的燈光繞過豬圈,還不放心地朝黑夜里喊:“樹華,注意點,別摔倒了。”三叔不耐煩,朝黑夜里回復(fù):“知道了。”
去看電視的地方是在另外一個村子,走路要十幾分鐘。路都是平日里放牛的小路,一不小心就會掉田里去。三叔走在前面,腳步很急促,催促我好多遍“快點,開始了,晚了沒有位置了”。最后他沒有辦法,只能背著我走。三叔累得氣喘吁吁,終于到了目的地。
那是一座和奶奶家一樣的老房,屋里坐了很多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他們雖然坐在一間狹窄屋子的不同方位,但眼睛卻是直勾勾地盯著同一個地方,那個地方的桌子上有個“小方塊”,“小方塊”上是些黑白的小人在說話。我知道了,這就是電視。
伴隨著電視里的播放內(nèi)容,屋里人們的動作也跟著有了變化。電視里不打只說話的時候,大伙兒就開始細(xì)聲交談起來;電視里打起來的時候,大伙兒皆全神貫注地盯著;當(dāng)插播廣告時,大伙兒便伸懶腰的伸懶腰,上廁所的上廁所了。這過程中,還有人不知不覺地加入進(jìn)來。
大概十點半的時候,電視劇結(jié)束了,人們各自起身散去。路上,我們會一起交談電視里的精彩片段。
后來的一兩年里,我們村子安裝了接收器,奶奶家也買了黑白電視機。約15英寸,只有三四個臺,效果不好,時常有“雪花”。雖然單調(diào)至極,但在那時候也算是高科技。值得懷念的是,那臺黑白電視機陪伴著我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光。
如今科技迅猛發(fā)展,電視已不再是個稀奇玩意,但如若能再看到那時的黑白電視機,或許會對它產(chǎn)生一種久遇故人的親切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