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城鎮化是推動國家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城鎮化的進程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產生于農業文明的傳統文化正在遭受持續性破壞,有的甚至瀕臨消亡。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傳承斷裂,過度商業開發加速傳統村落的破壞和消亡,忽視文化精神和內涵的傳承等。今年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大會發言上,致公黨莆田市委會作了題為《城鎮化進程中應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書面發言,對莆田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提出意見建議。
城鎮化進程中保護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農村傳統文化的氛圍較為濃厚,傳統的精神和價值觀念、民俗禮儀、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傳承較好,各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可以說廣袤的農村是傳統文化的發生、繁衍、生息之地。鄉村文化是傳統的,鄉村信仰是樸素的。但是,隨著城鎮化浪潮的加劇,人口向大中城市遷徙,農業人口的減少,導致部分偏遠農村出現凋敝、衰敗的現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致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基因在農村有逐漸流失的趨向。因此,喚醒當代人繼承發揚鄉村傳統文化是很急迫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歷史印記,地方特色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城市直觀的歷史,也是一個城市體現個性與延續活力的所在。市致公黨指出,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強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在一些人眼中,傳統文化遺產破落陳舊,沒有保護價值,有礙城市總體發展,這是缺乏文化品位的舊觀念。沒有考慮到文化傳承的城鎮化,將會出現和自己鄉土的斷裂,出現和自己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斷裂。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在新時期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源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壞就無法復原。一些極具地方特色、積淀歷史文化底蘊的景觀,如果一拆了之,將成為人們心頭永遠的痛。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精神和態度,懷著敬畏之心,在城鎮化進程中將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為此,市致公黨建議:
牢固樹立留住鄉愁的理念。鄉愁是一種故土情結、人文情懷、社會情緣、精神情韻,是百姓情感的依托和精神家園的歸附。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各級政府應承擔起主導與主體職責,一定要牢固樹立鄉愁理念,確保人們能帶著“傳統”進入“現代”,而不是懷著割斷鄉愁的遺憾入住水泥森林。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系統普查,摸清家底,保護先行。建議對村落文化進行調查,對確有保護價值的村落積極申報,那些有著歷史淵源的老地名,應給予保留,對老宅、古橋、古樹名木,以及河道等進行普查,建立名錄,劃出保護的“紅線”或“高壓線”,堅持先行保護,落實責任,遏制破壞現象蔓延的趨勢。對列入保護范圍的歷史文化載體進行拯救、修繕和改造,不斷豐富和拓展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內涵。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多渠道籌措保護發展資金,探索有效保護模式。落實責任單位,整合各部門資源,落實保護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設立傳統文化保護專項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應制定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公平參與的政策和辦法,拓寬社會力量參與渠道,吸收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更加廣泛地投入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事業,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
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執法,確保落實。在舊城改造中應充分重視城市中的重要歷史風貌地帶和景觀地帶的保護和控制,突出景觀特征和文化內涵。開發改造的過程中嚴格貫徹修舊如舊的理念,尊重歷史,力求把“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靈魂,融入景觀當中,融入保護之中,堅決糾正無序和盲目建設,禁止大拆大建,要嚴格落實文物、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有關保護規定,為傳統文化預留足夠的傳承和發展的空間與場所。
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職能部門要組織相關人員搶救性收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民間傳說、民間技藝、民俗節慶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有機結合,在現實生活中加以宣傳與展示,留住鄉村記憶。
結合美麗鄉村、幸福家園項目,推進重點古村落保護和利用工作。有人住、有人氣才能活起來,扶持開展重點古村落鄉村旅游、建設民俗博物館,優先安排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改善居住條件,提高人居環境品質,充分調動激發農民自身的保護熱情。讓美麗鄉村、幸福家園更富有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
要推動傳統文化遺產記憶工程。對一些在城鎮化進程中不便保護或不可避免要消失的文化遺產,及時以影像、聲音、實物等多種形式,在博物館、圖書館等合適場所留存和展示。記憶工程雖有些欠缺與遺憾,但至少能給予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歷史、文化、精神遺產。 (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