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實行新政。慶歷新政三曰精貢舉,改革貢舉制度,重視明經人才培養,精益求精。首先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這樣,門檻高了,要求嚴格了,國家才能通過開科取士,得到更多有真才實學的人。
到了后來,詞、賦被取消,只試策一道,考核考生政策理論水平。據弘治《興化府志》卷之十六宋進士科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夾注:“舊制,進士一日兼試詞、賦、論,謂之三題;特奏名人只試論一道。至是年,始試策一道。至七年,以進士罷試詞、賦,所試策無異。時政闕失,已許人上封事,遂罷賢良等科。”
熙寧六年夾注:“按《文獻通考》,熙寧四年始罷詞、賦,專以經義取士,則此科以下,皆以經義中第也。”這就是說,從宋神宗熙寧四年開始,慶歷新政固定考試的內容又發生了變化,詞、賦不要考了,只要試策。
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政策理論水平,搞好本職工作,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具體歷史事實卻懂得不多,僅僅知道方天若有有關殿試的記載。《重刊興化府志》即弘治志卷四十六《方天若傳》說他“登紹圣四年(1097)進士。其廷對策大意,欲崇復熙、豐之制,謂‘元祐大臣當一切誅殺而不誅殺,子弟當禁錮而不禁錮,資產當籍沒而不籍沒,古今政事無此義理’。時胡安國推明大學,以漸復三代為對,考官定其策第一;宰相章惇以其無詆元祐語,遂以何昌言第一,而方天若次之,置胡安國三。”熙、豐之制,即王安石變法期間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方天若的答卷旗幟鮮明,堅決擁護之,要恢復被元祐大臣廢除了的正確制度。與此同時,還主張對他們實行必要的懲罰,決不能姑息養奸。他答得好,很有水平,所以獲得那科進士第二名,稱為榜眼。只此一例,其他卻是一無所知。
最近,看了邱居里《元代鄉試策問與對策》一文,對精貢舉的認識深入了一步。邱先生說:“傳世的元代鄉試策問只有二十三篇,在有元五百多場鄉試策試、一千多份鄉試策問及備選策問中,不過百分之二。此外還有鄉試對策五篇,其中兩篇與策問相因應,另外三篇雖策問已失,仍可從對策中了解策問的主旨。”
邱先生認為,策問“頗具地方特色”。例如,京師的糧食供應,一直是元朝的重要問題。“延祐四年(1317)的大都鄉試策問,即不失時機地提出京師糧食儲備問題……策問指出,‘京師天下之本,實粟重內,理所當急’。‘圣天子惠養元元,實粟內畿,間遇不登,漕運或不能足’。如‘今天時雨澤,上協圣心,中外豐熟’,‘上下給足’,正當議行京師儲糧,以備不虞。策問舉西周統計民數、漢代設置常平倉、唐朝京師轉輸三例,要求考生說明如何預為設防,以便水旱而民不病。更在探討本朝便宜之法,是建立社倉,‘藏富于民’?還是官府收儲,以防‘谷賤傷農’?如藏富于民,如何使‘貧者得濟’?若官為收儲,‘積歲朽腐’,又‘何以處之’?期望‘習進士業者,通識時務,宜陳說便利,以俟(朝廷)講明焉’。”
邱先生又說,東南地區的水利建設,也曾是江浙鄉試的策試問題:“先儒以經義、治道分齋教諸生,而水利居其一。然則水利,亦儒者之所當知也。古所謂水利,曰河渠,曰溝洫。溝洫施于田間,故其效易見;河渠限于地勢,故其功難成。方今言東南之水利,莫大于吳松江。視古之河渠與溝洫,其為力孰難而孰易?其為利孰少而孰多?諸君子習為先儒之學,必夙講而深知之矣。幸試陳之,以裨有司馀議。”
有趣的是,探討當朝急務,也成為策問內容。泰定三年(1326)的大都鄉試策問,提出宋、遼、金三史的纂修問題:“趙宋立國三百余年,遼金二氏與之終始,其君臣媺惡,其俗化隆污,其政事號令征伐禮樂之得失,皆宜傳諸不朽,為鑒將來。然當世史官,記傳叢雜,不可盡信。虞初稗官之書,又不足征。昔《晉書》成于貞觀,唐史作于慶歷,蓋筆削之公,必待后世賢君臣而始定。圣天子方以人文化天下,廷議將并纂三氏之書,為不刊之典。左氏、史遷之體裁何所法?凡例、正朔之予奪何以辨?諸君子其悉著于篇,用備采擇。”
邱文最后指出:“策試是科舉三級考試都要考察的唯一科目……較之會試、殿試,鄉試策問與對策視野開闊,題材豐富,問題尖銳,特色鮮明,能夠更全面地反映當時的政治、社會、文化、學術狀況,也更適宜各地儒家學者發揮其遠見卓識。現存的鄉試策問與對策雖然十分有限,仍然是了解和研究元代歷史與文化的富于價值資料,值得認真關注探討。”
元代鄉試策問怎么會那樣豐富多彩?看一看歷史,答案也就出來了,完完全全受到了宋朝科舉制度的影響,而且,還有自己的創新。據《中國狀元大典》說,三年一開科場,始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這年十月六日詔曰:“今后宜每三年一開科場……”以后一直相沿未改,而且為元、明、清三代所沿襲,成為不易之制。從元代起,各省分別舉行鄉試,然后舉人進京參加會試;得中后,再參加殿試,這是元代的發明創造,為明、清所沿襲。
科舉是文化教育的總指揮。唐朝科舉,重視詞賦,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繁榮時期;宋仁宗慶歷新政重視策試,宋朝戰略家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國家通過策試,發現人才,選拔人才,讓他們去有關部門任職,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全國各地學校,無論是民辦的,還是公辦的,都跟著指揮棒轉,考慮對策,解決本地區、本單位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科舉重視策試,講究工作方法,提高辦事效率,不是小事情,而是大事情。與大家議論,群策群力,方法多,可以避免南轅北轍的事情發生。所以,慶歷新政精貢舉,重視策試,成為了劃時代創舉。(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