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我家四口人,現有五部手機,一部電話,這在40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我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農村。記得40年前,我總聽到大人說這樣一句話:“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個年代,我雖然知道電話但從未見過,而真正親手摸一摸電話,我已經快20歲了。那一年,我和父親去糧站交公糧,第一次聽到了那清脆的電話鈴聲,第一次手摸了那個只有在老電影上才看到的黑色搖把子電話。
后來參加了工作,單位里有一部手搖的黑色電話。但那個時代的電話中看不中用,打一個電話,首先要搖好幾下,通知郵電局,再由郵電局接通,不僅費時費勁,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不是斷線了就是聲音太小,你這邊嗓子都喊啞了,那邊還聽不見或聽不清。那個時代的電話呀,真是說不清,道不明。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些大中城市開始有了撥號電話,但這種電話的通話區域只限制在本地,如果打長途,還是要通過郵電局的話務員去連接。20世紀80年代,我經常出差,可每次從出差地給單位打電話,少則一小時,多則數小時,你想想,打長途電話時,先要登記、掛號、排隊、預交押金,然后坐著慢慢等,尤其是打往偏遠小縣城或鄉下的電話,一等就是半天,一個挨一個,都急死人了。像這樣的“打電話”,眼下不少人都經歷過,你說費勁不費勁。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到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轉,“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標志。這時候電話已經慢慢普及到了一些較富裕的家庭,什么初裝費、選號費,裝一部電話,沒有數千元你根本裝不起。電話在那個時代還是“緊俏商品”,找關系,托人,走后門,電話進入了家庭,打電話方便了。這個時代,“大哥大”也隨之興起,誰擁有“大哥大”,就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征”,一部一二萬元,現在想起來,真有點滑稽。
后來,裝電話都不要錢了,送手機送話費,手機電話家家都有,一個都不能少。街道人流如織處,忽然響起了手機鈴聲,大家都爭相瞧看,是不是自己的手機響了。
如今的手機和電話啊,真是再普通不過了,輕輕一按,不僅連通四面八方,而且還能上網、拍照、聽音樂等,功能太多,實在是太方便,太普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