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化”是我國古代一種文化現象,說的是漢朝先進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例如,漢高祖劉邦所實行的和親政策,對周邊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漢武帝時雖然一度窮兵黷武,發動了對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長期戰爭,搞得內外交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大災難。但是,漢武帝死后,和親政策卻得到了傳承,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
“宋化”則是一種文化現象,說的是宋朝先進文化對遼、西夏、金、元等的積極影響,推動和促進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1072年市易法最終使中國發展成為扶植商業、實行農工商并重的先進國家。
14世紀,意大利出現了文藝復興。那么中國呢,有沒有類似文藝復興的呢?《論語》《孟子》等先秦諸子文章,成為了一千多年之后宋人認真學習的教材,古老的文明古國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這是值得研究的。
據歷史記載,在后周時,趙匡胤雖是一員武將,卻愛好讀書,常手不釋卷。他跟從周世宗平江淮(今淮河流域)時,有人向周世宗告密說,他用幾輛車運載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財寶。世宗派人去檢查,車中卻只有幾千卷書籍。世宗問他:“你是武將,要書有什么用?”趙匡胤回答說:“我沒有好的計謀貢獻給陛下,只能多讀些書以增加自己的見識。”960年,他建立的宋朝也好讀書。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漢高祖劉邦登基,建立漢朝。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二者相隔1100多年。趙匡胤好讀書,但是,劉邦卻不讀詩書,做皇帝時一問三不知。后來,在群臣的幫助下,認真總結秦亡漢興的歷史經驗,制定了與民休養生息的方針政策,國家長治久安。所以,趙匡胤好讀書來之不易,是中國歷史發展更上一層樓的標志。
更重要的是,宋朝先進文化對遼、西夏、金、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歷史意義就更加重大。例如,宋金戰爭于1141年結束以后,爭奪世界市場的斗爭接踵而至。原來,在戰前,宋朝擁有廣大的世界市場。大宋王朝通過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同世界許多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據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中國歷史》第二冊說:“海外貿易收入,在兩宋財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高宗末年,對外貿易所得,達到財政總收入的15%多。”即約占總收入七分之一,十分可觀。同樣,金入主中原后,對外貿易收入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不然,他們也就不會為爭奪銅錢而和宋展開了長期的斗爭。這是不言而喻的。
宋金爭奪世界市場的斗爭,進一步證明了這一點:在那時,無論是金,還是宋,無不重視榷場貿易和對外貿易,這是十分可喜的,無不說明熙寧新法后繼有人。引人注目的是,宋金戰爭結束后,金入主中原,竟然也會那樣重視榷場貿易和世界各地貿易,稱得上是一大進步——短短十幾年邊戰爭邊學習,就趕上了宋人的經商能力。
值得指出,“宋化”比“漢化”更加高級,宋人好讀書,遼、西夏、金、元也好讀書,加速了中國歷史發展進程,意義十分重大。所以,“宋化”研究應該成為我們研究宋元史的一個重要課題。(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