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
著名華人管理大師余世維年輕時,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個家具廠里做推銷員,因為個人銷售業績總是名列公司第一,他很快就被任命為一個業務團隊的主任。
他這么優秀,誰都認為他帶的團隊一定也會特別優秀,可沒想到幾個月后,除了余世維本人依舊是公司第一之外,他團隊的總業績反而降低了不少,為什么會這樣呢?有一次,余世維到車間去反饋客戶意見,他看見一個工人正在用銼刀銼著一面圓形鋸上的鋸齒,而每次銼到那些長鋸齒時,他就特別用力,非要把長鋸齒給挫均勻不可,余世維不解地問那工人說:“你為什么特別和那些長鋸齒過不去呢?”
為了讓余世維明白,那工人拿出了兩把圓鋸分別裝到機器上,其中一把上有兩個長鋸齒,另一把則鋸齒均勻。當他在那臺鋸齒均勻的機器上鋸木頭時,聲音平穩,速度也快,而在鋸齒長短不一的機器上鋸木頭時,不僅聲音刺耳,木頭也強烈地抖動起來,甚至好幾次卡住無法轉動。那工人演示完了以后笑笑說:“要順利鋸斷一塊木頭,必須是每一個鋸齒相互合作,讓每一個鋸齒都能出到力,那一兩個最長的鋸齒,看上去最鋒利顯眼,但卻打亂了那種協作關系,從而使整把鋸都失去了力量。”
這番話讓余世維幡然醒悟:“自己不正是那個最長的鋸齒嗎?一個團隊的業績僅靠自己一個人又怎么行呢?更何況一個人的超高業績反而打擊了別人的積極性,團隊業績又怎么能上去呢?”從此,余世維再也不把工作重心放在個人業績上,而是盡能力把自己的心得和經驗傳授給其他隊員,使全體隊員的推銷技巧和水平都得到提高。這樣一來,他個人的業績雖然有所下降,但整個團隊的業績卻直線上升了。
不做最長的鋸齒,不是說要刻意埋沒自己的才華,而是指在整個集體運作中要注意相互協作,避免整個集體的力量因為某一兩個人的英雄主義而被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