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慶
帶著五月艾草的綠色,帶著濃濃的粽香,端午節悄然到來了,節日的味道隨著粽子的清香沁入肺腑。
印象中,每年端午節前,母親總會取出提前儲存好的粽葉,浸放在水里,并將上好的糯米、紅豆、綠豆、紅棗、花生米等淘洗好。每每此時,嘴饞的我們便知道母親要包粽子了。母親在院子里擺開架式,搬把椅子,將細繩搭在椅子上開始包粽子。先將粽葉兩片重疊卷成尖筒狀,放入兩大匙糯米,再放入紅豆、綠豆、紅棗、花生米等,將米豆壓實、壓平,再用粽葉將其覆蓋,并反復折疊包裹,用細繩捆扎結實,一個四角粽子就完成了。我喜歡看母親包粽子時的姿勢,很有節奏感,那個樣子至今鮮活地浮現在腦海里。幾個小時后,桶里便盛滿了包裹好的粽子。新鮮的粽子放在鍋里煮熟后,端出來,熱氣騰騰,滿屋飄著粽葉清香。一層層剝開粽葉,咬上一口,粽葉的芳香和糯米的軟糯,讓你唇齒留香。
端午的傳統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所改變,鄉土氣息漸行漸遠,粽子早已成為四季不缺的商品,隨時可以購買,而會包粽子的女人也越來越少,那些端午節曾有的淳樸,已經成了漸去漸遠的回憶。遠離喧囂的鄉下,簡陋的院落里,用木柴、大鐵鍋親手煮制甜香的粽子,哪里是為了享受美食,分明是在品味親情。遠離家的端午節,是那么孤獨,到現在才真真切切體會到了。記得兒時在家過端午節,是那么興奮。老家的端午節,雖然沒有賽龍舟,但卻別有一番滋味。跟著母親學包粽子,母親不厭其煩地教我,期間,我收獲到的不只是包粽子的那份樂趣,還有一份難得的恩情。一道美食,一種風味,離不開環境與氛圍,更離不開陪你品味食物的那個人。
粽子是用親情編織的網,裝著母親精挑細選的愛。“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當我們品讀一首首詩詞,從中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思鄉情懷。對很多人來說,歲月無情,自己就像一只被抽打的陀螺,不知不覺中也漸漸長大變老。每年的端午節,母親都會給我打個電話,而母親似知道我的饞樣,總是逗我說粽子在鍋里煮著,粽子的清香雖然無法從手機里飄來,但母親的愛卻不可阻擋地充溢在我的身邊。
“艾草垂門端午香,葉包思念粽中黃。一杯美酒愁千滴,心越千山到故鄉”,不管遠近,你準備回家看看了么?家中老母把粽愛,粽是家鄉香,在鄉村小院綠意夕陽下,與父母在這日共醉,細細品嘗著生活的味道,回憶兒時端午與父母相伴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