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牽動著億萬家庭,國家為了保障高考的順利進行,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的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公正、透明的平臺,選拔出真正品學兼優的棟梁之才,現代是這樣,古代也不例外,而且很多細節聽來讓人感嘆連連。
考前洗澡:預防作弊,古代與現代一樣嚴格。洗澡曾是古代防止考試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們都要由不識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來有人指出,“搜檢之際雖當嚴切,然至于解發袒衣,索及耳鼻,則過甚矣,豈待士之禮哉!”遂向皇帝建議“使就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既可防濫,且不虧禮”,并得到許可。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裝,既防作弊又不“虧禮”,真可謂有理有節。對科舉夾帶作弊,歷朝政府都嚴令禁止。尤其是到了清代,科場作弊之風日益猖獗,為防范科場夾帶作弊,清政府不僅對考生的衣著和攜帶器具作出了十分詳細的規定,還就如何嚴格搜檢頒布了一道道政令。所有參加考試的士子,都得接受徹底的搜身檢查,連考生頭上的辮子也要解開來查。
可以復讀:好多考生在京城考完試后,“多借靜坊廟院及閑宅居住”,閉門苦讀,投入到了下一輪備考復習中。這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表現最明顯。在唐代,考生考完試不離開京城回家,又稱“過夏”,因為要在京城過夏天了,就在考地復習。這種在高溫時節仍給自己安排學習,又稱“夏課”。用唐人李肇《唐國史補》的說法是:“退而肄業,謂之過夏;執業以出,謂之夏課。”在唐代,以夏課為代表的復讀之風特別盛行。夏課主要的作業是“寫作文”,進行詩文的創作。其實,古代考生考完后不離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觀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里條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參加考試,路途少的耗時月余,多者數月甚至半年。所以許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呆在京城,這樣免了差旅費和旅途之苦,又有復習時間。
可以查卷:古代閱卷的主觀因素比現代要多,對考生的成績影響很大,有不少落榜生是被不負責任的閱卷人員誤了前程的。因此,責任心強的考官會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權力調閱副主考官未“取”的薦卷進行復核。此外,還有一條比較人性化的規定那就是允許落榜生查卷,這也是監督閱卷人員的一種好辦法。如果把優秀的卷子評差了,考生一旦上訪,麻煩就大了,責任人是要被朝廷治罪的。一般在考試成績張榜公布后10天內,落榜考生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試卷。“落卷”上會有考官的閱卷批語,一看就明白為何未被錄取,也算“死個明白”。(任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