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zhèn)的街頭巷尾皆可見很多特色小吃,如“口福豆?jié){炒”“哆頭溫湯章魚”“阿森車丸”“金高擦粉”等。其中的“天章粿灑”小吃以味美價廉受到老街食客們的喜愛。
“粿灑”又名“鼎邊湖”,原是農(nóng)民在早稻登場后,用舂新米篩出的碎米磨成漿,配上當季的韭菜、豆芽等鮮菜制作出的農(nóng)家小吃,十分可口,后來“粿灑”逐漸由家庭走向市場,成為古鎮(zhèn)老街上的風味小吃。
那些年,在老街咸頭頂、新橋頭、菜市場等街頭巷口,經(jīng)常能見到肩挑叫賣“粿灑”的擔子,擔子一頭是一大鍋“粿灑”,另一頭是油條、蔥餅等小吃,走街串巷一路吆喝叫賣著“吃‘粿灑’來啊”。在老街上有一個叫肖天章的男子,他煮出來的“粿灑”,白脆薄潤、細膩爽滑、湯清不糊,深受古鎮(zhèn)食客們喜愛,大家都稱他“粿灑章”。小時候,母親偶爾也會給我們買上一碗“粿灑”,讓我們嘗鮮。
古鎮(zhèn)有一位文化名人曾經(jīng)采訪“粿灑章”,了解到“粿灑章”制作的“粿灑”,選料精細講究:粿漿選用早季大米“六月早”;蔬菜選用卓坡韭菜、蒼口芥藍菜、鋪尾有根豆芽菜;選用福清馬幫販賣的豆豉、哆頭特產(chǎn)的蟶露、南日島新鮮的干蝦肉,根據(jù)研制的比例熬成高湯;調料選用上好花生油、醬油、味精及本地產(chǎn)的小蔥,剁成蔥珠。
“粿灑章”制作工序嚴謹,講究火候,技藝獨特。將大米用清水浸兩小時洗凈,撈起,加清水磨成米漿,將蒜切成末,用花生油熬成蒜頭油。做法傳統(tǒng)、簡單,只需鍋湯燒開后,在鍋的內邊一圈抹勻花生油,用碗舀米漿一碗,由左向右繞澆鍋邊一周,蓋緊,約三分鐘后揭蓋,用鍋鏟將鍋邊烙熟起卷的米粿鏟入鍋里,滲入蝦湯,放入豆芽、芥菜、韭菜等,加入輔料調準口味,淋上蒜頭油,再撒上蔥珠,出鍋裝碗即成。
“粿灑章”經(jīng)過幾十年經(jīng)營,“粿灑”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獨特口味,不僅色呈潔白,而且菜鮮味美。配以油條、蔥餅、芋粿等食之,更是老街平民百姓喜愛的早餐。“粿灑章”每天制作“粿灑”的數(shù)量都有嚴格的限制,決不為貪圖一時之利而盲目增加制作數(shù)量,這樣不僅保持了“粿灑”的質量,更吊足了食客的胃口,可謂是他的一種獨到的經(jīng)營藝術。
“粿灑章”的“粿灑”,歷經(jīng)數(shù)代傳承,已成為古鎮(zhèn)特色小吃的一個著名品牌。許多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回到家鄉(xiāng)探親、觀光等,他們首先關心的往往是家鄉(xiāng)的風味小吃。
如今,“粿灑”這一小吃,已成了莆仙風味飲食文化的一個響亮符號,并登上了酒店的大雅之堂。(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