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職賢
每年夏天,我都會不期然地想起父親賣冰棍的歲月,想起他讓我們受益終生的教誨之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夏天,天氣異常悶熱,哪怕坐在苦楝樹下納涼,衣服也會很快被汗水浸透,幾乎擰得出水來,蟬兒日夜聒噪,叫得像撕爛布,令人心煩。此時,我和弟弟分別收到高中和初中的入學通知書,老家位處貧困山區,每年都有不少人剛念完小學或初中,便告輟學。我們家也窮得揭不開鍋,為了不讓我們步他們的后塵,家里只能變賣牲畜、稻谷、柴草等,該賣的都賣了,還是沒能夠籌夠我們讀書的費用。父親決定通過售賣冰棍籌錢。
從此,父親每天騎著爺爺留下來的那輛除了鈴鐺不響全身響的自行車,奔波于凸凹不平的山間小路,走村串鎮地賣冰棍。每根冰棍的批發價是3分錢,以5分錢售出,每根可賺2分錢。冰棍口感細膩、柔滑、清涼,深受鄉親們歡迎,由于同行競爭激烈,生意清淡。天熱,時間拖得越久,冰棍融化得越快,到頭來相當一部分冰棍化作一汪糖水,一番辛苦化為烏有。因此莫說賺錢,有時還得賠上老本。
盡管如此,父親堅信天道酬勤,堅持早出晚歸賣冰棍。一些囊中羞澀的老人或小孩,面對他煽情的叫賣聲,一臉饞色,此時,父親便會停下車子,大方地請他們品嘗冰棍。快下雨的時候,父親見到一些鄉親手忙腳亂、心急如焚地搶收曬谷坪上的稻谷,便會趕緊跑過去施以援手,幫完忙,才驚覺已有不少冰棍融化得一塌糊涂。有時,冰棍賣完了,眼見天色向晚,而一些正在田間蒔田或收割水稻的鄉親仍有不少收尾的工作,忙不過來,父親也會好心地上前搭把手。有好幾次,父親見一個孤寡老人缺油少米,生活困苦,十分凄涼,于是牢記在心,下次經過的時候,捎給老人家幾斤米和一些豬油,后來,老人逢人就說父親是個大好人……
慢慢地,父親的名聲傳遍四鄰八鄉,從此,鄉親們感激于懷,每次見到他,都會熱情地請他喝茶或吃飯。由于耽擱不起時間,對于鄉親們的好意,父親只能一一婉拒。雖然賣冰棍者不少,但鄉親們往往非父親的不買。如果哪個鄉親見到父親的冰棍快要融化,只需吆喝一聲,其他人馬上聞聲而動,紛紛解囊,一買而光。有了鄉親們的關照,父親很快扭虧為盈。父親雖然常常大方地請人吃冰棍,對自己卻吝嗇得很,每次口渴難耐的時候,只喝幾口路邊的井水“對付”。
每次,當開始融化的冰棍被鄉親們搶購一空,父親都十分過意不去,只肯收回成本,鄉親們都不依,非得原價購買,最終,父親只得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哪天父親沒去賣冰棍,鄉親們都覺得很不習慣,紛紛念叨著,今天咋不見老李呢?
父親每當說起鄉親們的深情厚意,都會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你們要記住,人品比什么都重要,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所謂經營之道,就是做人之道!”
兩個月過去了,新學期來臨之際,父親終于為我們湊夠讀書之資。
后來,每年一到夏天,父親為了給我們籌措學費,都堅持重操舊業,直到我們出來工作,家境大為好轉,父親才告別賣冰棍的生涯。然而父親說過的人生感言,我們一直謹記在心,視為修身之本:人品比什么都重要,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