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壽
陽光少年,眼底眉梢全是明朗干凈的笑意,瀟灑地蹬著腳踏車,后座載著長發飄飄的姑娘……這是慣常的一個廣告畫面,總會不經意間吸引我的目光,因了那份單純明凈和花兒一樣綻放的青春。凝神回味,想起了那些騎腳踏車的日子,想起了那些坐車在路上的日子。
從小喜歡坐車,卻沒有多少機會坐車。最常坐的是鄰居嚇坤叔的自行車,牢固的車架,大大的車輪,看著就牢靠敦實。逢年過節走親戚時,嚇坤叔會稍帶載我。我坐前梁上,嚇坤的老婆和女兒坐后座,嚇坤叔一邊唱著《咱們工人有力量》,一邊用力踩著自行車的腳踏板,好像他就是最幸福的司機。一路上微風輕拂,聽樹上鳥雀啁啾,看路在腳下延伸,滿心的興奮與期待。
跟隨大人去地里春種秋收,最向往的就是坐拖拉機、小推車甚至手拉木板車(方言叫“土車”)。一旦坐上車,那心情立馬歡喜雀躍,悠哉游哉。想象一下,耕田或運甘蔗的手扶拖拉機慢條斯理地冒著灰煙,或四平八穩地前進,或晃晃悠悠上下顛簸。坐在車上,天高地闊,觀藍天白云,青田綠野,有風從田野里悠悠吹來,土地的氣息新鮮青澀,這種時刻,是田園生活最具詩情畫意的時光,對自然的熱愛,對土地的癡迷就在這一點一滴中萌芽、深刻。一路上興致勃勃,連路盡頭等著我們的活計都變得不再那么可怕,對孩子來說,只看到了美,只感受到了快樂,農耕的滋味、生活的壓力于他們只是淺嘗輒止的膚淺體驗。黃昏歸來,倦鳥入巢,夕陽暖照,遠遠的村舍已有了星星點點暈黃的燈光……
到了小學四五年級,一放學,一群孩子就每人一輛自行車到場院上或是村外大路上學騎車。先是學著溜車,在后座上綁一橫木,防車倒傷人。再把身子斜掛在車左側學騎“插空”,然后是騎大梁,直到最后坐在車座上腳能夠著腳踏板了,那騎車技術就算徹底掌握了。對我們來說,騎車可以算是一種玩耍,而不僅僅是掌握一門技能。學會了騎車,活動范圍就擴大了,以前不常去的鎮上,也能結伴常去了,即使只是去買一本自己喜歡的連環畫,或是一本作業本。
夏天,鄉間窄窄的土路在莊稼的幔帳里穿行,我們騎著鳳凰自行車你追我趕,不亦樂乎。冬天凜冽的西北風和長長的上坡路把我們折騰得筋疲力盡。那時的自行車給了我們最初的速度體驗,看到路旁的樹木莊稼往后飛奔,就會心生征服的快樂,原來我們也可以創造速度,那簡直是一種激越的豪情。小學時的騎車是一種玩耍,隨后的中學時光,自行車就是一種專門的交通工具了,陪我們在路上走過春夏秋冬。
八閩大地,山巒疊翠。打破了四角天空,我向往詩的遠方。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記得是1991年,我就讀仙游師范。那時,我第一次乘坐渡輪,船兒輕輕在水上激起雪浪,時光靜止了一般,一個安詳溫暖的夢!那藍瑩瑩的夢至今飄蕩在我心深處,成了一個柔軟的江南印記。我開始知道我并不是“山頂兄”。我是莆田人,我們也有海一樣寬大的世界,沒有山的阻礙。
那么多的日子在車輪的飛轉中流逝,轉眼間就長大了。坐了各種汽車、火車、輪船,足跡走出了小村子,走向廣闊的天地。我便知道莆田作為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后,交通迅猛發展,莆永高速、沈海高速、向莆鐵路、福廈高鐵……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公路網牽連著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經濟往來。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道路拓寬改造,村村馬路硬化,一張龐大便捷的交通網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一種便捷快樂的幸福夢幻已經在莆陽大地處處開花結果。現在很多時候,我很享受在路上的感覺,那份期待和興奮到現在依然有增無減。無論坐汽車還是火車,我總喜歡坐靠窗戶的位子,一路上把目光投向窗外,在各色風景中流連……
小時候坐動車的機會屈指可數,現在仙游、莆田有了家門口的動車站,周末和節假日,一家人省內省外游,成為一種悠然的常態生活。平時,以車代步,現在想來還是騎腳踏車最環保最益健康最有樂趣。閑來無事,約三兩好友或獨自一人騎車在路上,可慢行可疾馳,隨心所欲,眼觀綠樹紅花,耳聽人語喧囂或鳥語蟲鳴,頭頂艷陽或紛紛細雨,心境如湖,若再有心愛的人相伴左右,如此美事,夫復何求。
呵呵,還沒在家門口坐過飛機,不過想來也是即將可以實現的一件事,在建的莆田北高機場很快會投入使用。誠然,作為莆田人,我們可以像鳥兒一樣遨游藍天,從舷窗往外望去,俯瞰大地,心里就會升騰起強烈的自豪感。新時代的莆田,在媽祖的護佑下,如一艘遠洋的巨輪,劈波斬浪,駛向更加輝煌絢麗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