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紀念媽祖誕辰祭祀大典
獻花
民俗文藝踩街
各地宮廟媽祖神像
媽祖回娘家
5月8日(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1058周年紀念日。賢良港天后祖祠舉行原汁原味的“媽祖回娘家”信俗系列活動,全景、立體式展現媽祖信俗深厚底蘊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當天,海內外500多家媽祖宮廟上萬名信眾前來參加春祭大典,同謁媽祖,共享平安。
上午九時許,海內外媽祖宮廟進香團護送媽祖鑾轎,和天后祖祠的迎駕方陣組成規模宏大的儀仗隊,從新文路大地城圓圈出發,途經山亭街、山亭牌樓、南山、港里路,最終到達賢良港天后祖祠圣殿廣場。盛大的民俗文藝踩街活動隊伍似一條巨龍在長街、村頭里巷蜿蜒穿梭,蔚為壯觀。沿途所經之處,各媽祖宮廟、居戶皆設置香案、燒柴火、夾道焚香、迎駕祈福,匯聚成一道厚重的民俗文化景觀。
上午十一時,紀念媽祖誕辰祭祀大典在賢良港天后圣殿廣場舉行,海內外媽祖信眾共祭媽祖。司儀捧“奉旨春秋諭祭”牌宣布“鳴禮炮”,鳴金十三響、進香,領信眾向媽祖行三叩九跪諸禮,行五獻禮。焚金帛,禮成,鑼鼓大作,鞭炮轟鳴。祭典現場,儀仗隊伍、司儀、主祭、陪祭等均著傳統服飾,整個儀程莊嚴隆重。
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董俗文化內涵和外延得以更豐富體現。當晚,天后圣殿廣場舉行文藝晚會和莆仙戲專場演出。
事長林自弟介紹說,“媽祖回娘家”意即尋根問祖,其特點為祭祖與祭媽祖合二為一,是海內外各媽祖宮廟護送本宮媽祖圣像到賢良港天后祖祠朝圣、進香的一種祭祀儀式,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2007年9月賢良港“媽祖回娘家”信俗活動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信俗活動是紐帶和橋梁,加深各地分香宮廟與賢良港祖祠的聯系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媽祖信俗文化在民間廣泛傳播和發揚。
當天下午,近百位來自海內外的媽祖文化研究專家學者云集賢良港,參加第二屆賢良港媽祖文化論壇,圍繞“媽祖信俗與海上絲綢之路”這一主題,深入開展為期四天的學術研討交流,把媽祖文化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
此外,祖祠舉辦媽祖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圖片展”。媽祖信俗文化內涵和外延得以更豐富體現。當晚,天后圣殿廣場舉行文藝晚會和莆仙戲專場演出。
鏈接>>
“媽祖回娘家”祭事習俗
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回娘家”祭事習俗,已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一信俗,肇始于宋,在康熙五十九年地方官奉旨春秋諭祭后,風氣更盛。
每年農歷正月到三月,賢良港宗親準備好“五味”、“十盤全”等供品接駕,喜迎各地媽祖“回家”,并備好“媽祖家宴”,熱情款待護送媽祖“回娘家”的信眾。那些日子,整個賢良港熱鬧非凡,祖祠內更是一派喜慶氣氛,不僅張燈結彩,設駐駕宴,而且還要嚴格按照道壇科儀,舉辦隆重肅穆的祭拜典禮。三月廿三這天祭祀活動達到高潮,除了舉行盛大的祭典活動,各地宮廟的媽祖神像會一同供奉在“神臺”上接受信眾祭拜。臨別之際,賢良港的鄉親們會贈送花生、谷種、紅棗等禮品給各分靈宮廟,蘊含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的美好祝愿。
隨著媽祖信俗的不斷擴展,這一古老的習俗活動也有所拓展變化;其名稱也由莆田方言直譯的“走娘家”,改為更加通俗易懂的“回娘家”。
媽祖巡安佈福
昨晚,莆田文峰天后宮舉行大型文藝踩街活動,數十支文藝隊,500多人隊伍繞城踩街,盛況空前。這是文峰宮紀念媽祖誕辰1058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今年4月份以來,文峰宮舉行一系列紀念媽祖誕辰活動。4月29日,農歷三月十四,組織進香團前往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農歷三月十五,文峰宮媽祖金身巡安莆田城,佈施廣種福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沿途當地群眾擺供桌,拈香膜拜,祈安納福;5月7日,農歷三月廿二,舉行法事醮筵等。
5月9日,文峰宮將舉行媽祖誕辰春祭大典。春祭媽祖三獻禮儀式遵從例制,承繼傳統,同謁媽祖,迎祥納福。據介紹,文峰宮媽祖“三獻禮”習俗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媽祖被列為“春秋諭祭之神”,編入國家祀典,雍正帝又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后,春秋二祭的禮制。
文峰宮管委會主任陳鷺玲說,文峰宮是古興化府縣官員朔望行香春秋二祭的官祭媽祖宮廟,影響廣泛。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城市文化交流及海峽兩岸媽祖信眾謁祖進香的主要宮廟之一,在媽祖信仰的形成、傳播、發展過程中地位顯要,影響巨大。每逢媽祖誕辰紀念日三月廿三前后,文峰宮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同時還接待港澳臺、東南亞各國多個媽祖進香團,多方面開展媽祖文化交流、傳播媽祖文化,彰顯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