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水滸傳》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的人都知道,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你不見正廳戒石上刻著‘下民易虐,上蒼難欺’?”其中提到的“戒石”為何物?其實,游洋在古代時曾有一塊,如今在莆田市博物館一樓地方史館展覽,成為見證古興化縣的一個重要文物。
據載,《戒石銘》銘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頒令箴》,原文共24句:“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政存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賞罰,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宋太宗刪繁就簡,摘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頒于各州縣,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意思是:官員們所領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們雖然好欺負,天理卻難以容忍。故稱《御制戒石銘》,兩宋以后,流傳日廣,成為名言警句,官場箴規。
目前珍藏于市博物館的戒石,于宋初就立在興化縣衙門前。這塊約兩尺見方的戒石,厚度近兩寸,上書四句銘文,字體遒勁,布局整齊,章法有序,古樸大方,卻未見落款。不過,盡管如此,還是引來了圍觀,因為它畢竟是古興化縣的歷史見證物,也是今天熱愛莆仙文化的人們撫今追昔的風物。
這塊戒石,與公堂之上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圖和“明鏡高懸”“公正廉明”之類的匾額一樣,訓誡著各朝代的清官、貪官、庸官、糊涂官,至今仍有實際意義。(林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