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行
兒時放學回家,我時常可以在家門前的老樹下看到那位捏面人的老人,他總是在陽光明媚的午后來到這里。看上去他大概有六十多歲的樣子,歲月的風霜在他臉上留下了滄桑的印記。清瘦的面龐上架著一副老花鏡,鏡片后面透射出矍鑠的目光。老人很少開口講話,也從來沒聽過他叫賣吆喝,只是默默地捏他的面人。
老人每次來,我都要站在旁邊看很長時間。他的“百寶箱”對當時還是孩子的我有極大的誘惑。小箱子有兩層,上層放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比如小刀、小花傘、羽毛、小剪子、小篦子、竹簽等各式小巧好玩的工具;下層是一溜排列整齊的各色面團,用一塊布蓋著,紅的、粉的、綠的、黑的、黃的……花花綠綠的面團不僅使我眼花繚亂,還勾起了我的食欲,我總是把它們與又香又甜的年糕聯系起來,心想如果蒸熟了吃,味道一定挺好。
在小箱子上面的支架上,插著老人的作品,有拖著釘耙的豬八戒、手持單刀的武二郎、打著花傘的小媳婦等等。老人最常捏的是孫悟空,先取一塊粉色面團裹在竹簽上,捏出頭與身子,再用手中的小刻刀勾勾點點,眉眼口鼻就全有了。再取一段紅色面團搓成圓柱,兩端用黑面包起,粘在竹簽上,孫悟空就穿上了黑靴紅褲。老人把黑色與黃色的面團在一起,在掌心碾平圍在腰間,就成了虎皮裙。再用冰糕棍裹上一層薄薄的黃面做成金箍棒。把孫悟空一只手遮在額前,一只手緊握金箍棒挽在身后,這樣手搭涼棚、倒背金箍棒的孫悟空就捏成了。比較復雜的姜太公釣魚、時遷偷雞等則較少捏,價格也要貴一些。
每次看老人用面團變出各種美妙的人物,我就有一種要拜他為師的沖動,幻想著丟下沉甸甸的書包,拋開枯燥的課堂,從此跟著這位可親的老人穿街過巷,行走江湖……但又一想,這種絕活老人怎肯輕易授之于人,于是一次次把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我經常是看著看著入了迷,直至被母親揪著耳朵拽回家吃飯。待吃完晚飯,再回來看時,老人已經飄然而去了。他總是這樣悄無聲息地來,又悄無聲息地走。我不知道他來自何方,去向何處,但我的心中卻一直認為他一定是住在某個山洞中,像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
許多年過去了,門前的老樹已被人伐掉,蓋起樓房。捏面人的老人自我上初中以后就再也不曾來過。雖然也見過其他藝人捏的面人,但總覺得手藝粗疏笨拙,不如那位老人捏得流暢自然生動傳神。不知老人是否找到了傳人?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這種古老的民間工藝是否有人繼承?每當懷想起那位捏面人的老人,我的心頭總會涌起一絲遺憾:當初為什么沒有跟他學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