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濤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寫信的人,寫信的歷史也頗為悠久。早在讀小學時,我就給在外地的伙伴范容寫信,方塊字和拼音并用,還是媽媽幫著寫的信封。中學時代,同學天各一方,開心也罷,失落也罷,都傾訴于一張張飄散著茉莉花香的薄箋飛來飛去。朋友們的信,我全都保留著,因為信是我和朋友們一起成長的歷史。由于信件實在太多,讀舊信的時候也不方便,我便將朋友們的信,一本一本地裝訂好。雖然幾次搬遷,但都不忍棄之。
讀師范時,收到家書是最令人開心的事情。讀家書就像讀一本精彩的散文集,總能無限次地引起你會心的微笑。
以后又不斷結識新朋友,有的同住一座城市,卻也常有書信來往。一樁小事,一種心情,甚至一件小禮物都會觸動心靈。
傳說韓愈讀信前,總是先用玫瑰香露洗手,這既是對朋友的尊敬,也是一種雅癖。我不如他那么雅,也不肯落俗。收到朋友的來信,我總是匆匆地瀏覽第一遍,再找一個僻靜之處細細咀嚼。一封好信帶給我的快樂何止一天兩天!看著那些溫馨的話語,感覺就像有一股細細的暖流慢慢潛入自己的心窩。都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在那些紙上,友人的音容笑貌如出其間,舉手投足如出其里。白紙黑字猶如重重疊疊的青山綠水,是我生命中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參加工作后,朋友的信件漸漸稀疏,而后越來越少了。元旦、春節偶爾收到幾張明信片,上面有寥寥的幾句話,甚至有的除了稱呼和署名外,什么也沒有,因為上面已印好了祝福的話。更多的只有電話聯系、QQ聯系、微信聯系。我漸漸感到失落,因為再也沒有盼信、拆信、讀信的那種愉悅了。在電話和網絡交流中,這種美麗也不復存在了。彼此都是匆匆忙忙、言簡意賅,只求把事情說清楚。
雖然一紙書信并不能承載多少感情,可那卻是一段可視的、能夠保存的愛的文獻。無論過去了多少年,只要你翻開它,仍能找到有你也有他(她)的愛之路與情之灣,仍能找到那一路上留下的笑聲和淚水。美好的日子便會在生命里定格。魯迅與許廣平的《兩地書》,不僅是一份愛的文獻、一段愛的歷史,而且也是一筆愛的遺產。沒有了這遺產,子孫后代如何續寫人類情愛史?
我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一個跟不上時尚的人。現在的我依然保留著寫信的習慣。我喜歡在書桌前將自己的思緒浸在信紙中,連同自己的情感一并寄出,再期盼那浸著油墨的紙香襲來。慶幸的是,我的幾個學生,也許是受我的影響,在外求學時,依然和我用書信保持著聯系。也許我們都認為這種古典式的表達方式更適合我們。只是很遺憾,朋友的來信早已如黃鶴一去不復返,有的只是閃爍在電腦屏幕上的QQ圖像,以及那些存在手機里的電話號碼、微信號。
在這紛擾的塵世中,在人們忙于奔波時,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收到朋友溫情款款的來信,那份喜悅的心情一定無法形容。只是我的信該往哪兒投遞呢?
現在,雖然偶爾會和朋友打打電話聊聊天,但我還是很懷念有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