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至1966年5月,莆田二中搭著新中國的時代列車,馳上了一條新的教育軌道,展現出種種鮮明的新時代辦學特色。學生們踴躍開展課堂之外的課外活動,就是其中特色之一。這種活動是豐富多彩的,給那個時期就讀該校的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心靈印記。
走出校門 認識社會
1949年8月21日,莆田解放,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莆田哲理中學(1952年10月改稱莆田第二中學)學生歡欣鼓舞,踴躍參加莆田縣體育場的萬人慶祝大會和街頭大游行,該校軍樂隊走在全體游行隊伍的前頭,高昂歡快的吹奏聲響徹藍天,振奮人心。學校組織多支宣傳隊,走上街頭,下到鄉鎮,演講、發放宣傳材料,演出話劇《孔雀膽》、莆仙戲《九件衣》、歌劇《白毛女》等,宣傳那改變國運、人運的偉大的歷史轉折。至今,那些宣傳活動的場景照片,還保存在莆田市檔案館,展示在莆田二中校史展覽館。
1950年至1953年,學校通過舉辦座談會、時事學習會、演講會、展覽會,積極組織文藝宣傳隊、秧歌隊、腰鼓隊等,利用假日到街頭,到農村,向民眾演出《白毛女》《赤葉河》《九件衣》《劉胡蘭》《花木蘭》等劇目。據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吳志璘回憶,當時該校開展的宣傳活動十分活躍深入,他們到常太山區,駐村宣傳,時間長達半個月。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對中國農村、中國農民有了深一層的了解。在接下的十幾年間,該校學生也不斷走出校門到社會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文藝隊經常走出校門宣傳演出。1963年,文藝隊創作大型革命組歌,反映閩中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在該校哲理鐘樓創建的難忘史實,反映莆田新民主主義革命艱難而又光輝的歷程。演唱會應邀登上莆田縣委大禮堂,為全縣革命老區代表們傾情演出,老區代表們深受震撼,盛贊演出。1965年,學校文藝宣傳隊學習內蒙古烏蘭牧騎文工團精神,深入農村,為公社社員獻演《紅松店》《洗衣歌》《送肥記》等中小劇目,受到社員們的廣泛歡迎。
文體活動 強身益智
那個時期,莆田二中學生體育、文娛活動開展得非常活躍。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健身益智,增長才干。
體育鍛煉。該校有上操場、中操場、下操場等功能不同的運動場,多個籃球場、排球場,還有設置運動器械的零散場地。這些運動場地,配上足夠的體育運動器材,為當時兩千多名學生提供充足的活動場所。早操、課間操、下午第四節活動,要求嚴格,必須人人參加。每學年舉辦一至二次校運會,那是同學們體育的狂歡節,有比賽項目的同學全力投入,沒有比賽項目的同學當后勤保障,有些同學還參加裁判組工作。寬敞的縣人民體育場,成了全校學生真正的課外大課堂。別看只是一個學校的運動會,不時卻會爆出破縣紀錄、地區紀錄,甚至省紀錄的喜訊。1953屆高中畢業生黃宣50年后寫文章回憶說:“那時,每天四分之一時間用于體育鍛煉,每周4節體育課分兩次上?!边€有許多學生樂于參加特色體育鍛煉項目,如冬天的早晨,迎著凌厲的寒風,長跑到3公里外的東巖山,再跑步或走步回到學校。許多同學,寒冬里穿一條短褲,吼叫著,搓著身子進入豐美橋下的河段冬泳。這一運動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的,學校鼓勵卻不強調,但仍有大批同學參加。夏天的下午,到豐美、西社河里游泳,最為男生女生們所喜愛,像剛剛入水的群鴨,歡快無比。有的游起來像條自由自在的魚,有的剛剛能夠“狗爬”。課間十分鐘,許多同學會見縫插針玩體育器械,單杠、雙杠、吊環、攀繩、爬軟梯等,不亦樂乎。
在開展全校性體育活動的群眾基礎上,劉煥章、黃壽昌、許鳳山、魏文華等一批優秀體育教師發現到許多體育苗子,培養出許多體育尖子。跳高、撐竿跳等項目多次打破縣、地區紀錄。籃球隊、排球隊發揚哲理時期強隊傳統,多次代表莆田縣出線參加省級以上賽事,取得好成績。黃文宣回憶說:“1953年,校部分田徑紀錄是:林金明,100米11.7秒;陳鐘元,跳高1.72米;黃文宣,撐竿跳3.21米。而當時的全國男子跳高紀錄才1.76米?!北姸囿w育尖子,日后成為國家體育高級人才,如國家級體育開拓者李玉鳳、吳伯奇,國家級運動健將李玉鳳、陳鐘元;國家級裁判員林永銘、林金明、陳志和、吳伯奇、陳剛、陳文秋;國家級教練陳鐘元、林光劍;體育教授陳鐘元(研究員)、林永銘、林金明、陳志和、朱鼎銘(副)、陳剛(副)、林玉堂(副)等。全國體壇名將李玉鳳校友,曾于1966年獲得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自行車比賽二項冠軍。
文娛活動。據該校1954屆高中畢業生林惠貞教授回憶,她(他)們在該校讀書時,文娛活動開展十分活躍,有周末聯歡晚會、節日文藝晚會等,校園生活充滿歡樂。她在《哲理中學,我們成長的搖籃》回憶文章中寫道:“在校園里,一到下午第三節,師生們在操場上圍成幾個圓圈,跳起了集體舞,連工作組的同志也加入到我們舞蹈隊中,師生們翩翩的舞姿搖曳出多彩的年華?!?span>1959屆高中畢業生、中學高級教師陳樂章回憶,高一下學期時,蔡國梁老師組織他們年段排練話劇《鋼鐵戰士》,大家興猶未盡,就自找劇目,自導自演起大型古裝劇《哭祖廟》。后臺、前臺、導演、演員、劇務,全部由該年段學生擔任。演出十分成功,贏得校內外觀眾熱烈贊譽。(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