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方言稱線面為“索面”,它是莆仙民間百姓辦年節、喜慶和接待賓客的禮俗食品。我記得童年時,凡有親戚或好友到我家,母親總要煮上一碗油拌“索面”給客人當點心。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碗油拌“索面”是濃濃的人情味兒。
那些年,莆仙人也稱油拌“索面”為“點心面”,油拌“索面”碗中墊底的是炒熟的蔬菜,面上會擺放些炒雞蛋、肉片、油炸花生米、紫菜等。在過去的年代里,它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禮儀。親朋好友來時,主人一般都會煮上一碗油拌“索面”,端上前給客人吃時,會很客氣說:“別客氣,都吃完啊!”
那時莆仙不少地方有這樣的風俗,客人吃“點心面”時,只是把碗中的“索面”和青菜翻上來,略吃一點,不能吃光,否則視為失禮。有的客人甚至就象征性吃上幾口。據說還有的地方當客人是這樣的,客人向主人要個小碗,要吃的往小碗撥點,“點心面”的配料盡量不吃,五花肉更是碰都不能碰,因為那些年物質全面匱乏,家家孩子都多,客人吃“點心面”,一定得給他們留點。這是一種禮節文化,也是一個人涵養的表現。
每年春節到來,吃油拌“索面”是大人小孩最開心的事。莆仙一帶最普遍的是正月初一早,人人都得吃一碗油拌“索面”。這碗油拌“索面”的面上講究擺放一些配料,就是在面上擺放香菇、油炸豆腐、五花肉片、油炸花生米、油炸紫菜、炒雞蛋等等。初一早全家一人吃一碗,之后初五早再吃一次,寓意男女老少又添一歲。
油拌“索面”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莆仙民俗文化。“索面”又含有添壽、長命、平安之意。每年家里兄弟姐妹過生日,母親都會親手為我們做碗生日面,象征我們又長了一歲。還有就是親朋好友出遠門回來,亦以油拌“索面”為他接風。在浙江大學教書的舅舅每次回鄉探親,母親總是做一碗油拌“索面”為他接風;舅舅回去之前,母親還會做一碗油拌“索面”為他送行。
那時候,街坊四鄰的人要到海外謀生,親朋好友總得煮一碗油拌“索面”為他送行,以它的柔韌牽起海內外感情的線。我家隔壁鄰居有一位從海外歸來的叔公,回鄉后,會給街坊們送些牙刷、風油精、正露丸等日常用品,左鄰右舍的人也會做一碗油拌“索面”為他接風,之后還會再做一碗油拌“索面”為他送行。而今天凡是從海內外歸來到我家做客的親朋好友,家人也都會親手做一碗油拌“索面”請他們品嘗。
時過境遷,油拌“索面”的叫法今非昔比,莆仙人把它和媽祖文化聯系在一起,雅稱它為“媽祖平安面”,可算是錦上添花。“媽祖平安面”做工考究,考究在“媽祖平安面”的面上。它做法一般是將芥藍菜洗凈切成小段,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燒熱,放入調料炒熟,盛入碗中墊底。炒鍋下油燒熱,放入姜、蒜煸炒,加入金針菜、香菇、筍片、扁豆、肉片、油炸豆腐、骨湯燒沸,作為“索面”配料。在烹調配料的同時,用鍋下清水燒沸,將“索面”抖散入鍋,沸滾幾下,待“索面”浮在水面,用漏勺將“索條”撈起,盛入放著炒熟的芥藍菜的碗中,再用熟花生油和少量湯汁拌勻,隨即將烹好的配料整齊排在油拌后的“索面”上,最后撒上炒雞蛋條、油炸花生米、紫菜和香菜即可。
一碗“媽祖平安面”色澤鮮艷,“索面”柔軟,配料香嫩,味美可口。“媽祖平安面”上的配菜都有講究,紫菜必須炸過,香脆,有“紫氣東來”之意,象征富貴。香菇象征著團圓。花生,也需炸過,落地生根的意思,象征平安吉祥,也有添丁的意思。鮮黃的雞蛋,象征健康。炒過的扁豆,“幼豆吃老老”(莆仙方言)。白水煮肉,然后切片。過年的時候一般也有用荔枝肉或者炸排骨,意味著都有肉吃。最后放上香菜就大功告成了。媽祖是保平安的女神,因此,“媽祖平安面”寓意著平安、幸福、吉祥、長壽。家里來了客人,煮一碗“媽祖平安面”招待,那是對客人真心的歡迎、尊重。
不管今天的油拌“索面”如何用山珍海味“改頭換面”,它都極容易勾起我對于那些年莆仙民俗“食文化”的回憶!油拌“索面”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它貫穿著我幾十年的人生旅途。從特殊年代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它依然點綴著莆仙人的生活和民俗。(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