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炎黃子孫掃墓的日子,有關傳說不少,其中最感動人心的是春秋戰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護衛晉公子重耳逃亡的故事。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中對此也有相關記載。
當年,晉國內奸臣當道,他們要謀害為人正直的晉大公子重耳,而后扶小公子申生繼位。愛國愛民、潔身自好的名臣介子推獲悉后,就冒生命危險護衛重耳出逃。逃亡途中,他們在一座山中迷路,只好用野菜充饑。重耳餓得坐在一張破席子上唉聲嘆氣、仰天長嘆:“重耳餓死事小,但將來晉國老百姓卻難安寧了。”介子推聽了這話,想到公子逃難之中還不忘老百姓,就更堅定了輔佐的決心。
介子推即轉身到一僻靜處,下狠心把自己大腿上肉割下一塊,燒煮后“捧肉湯一盂以進,重耳食之而美”,問:“此地何以得肉,還有嗎?”介子推忍痛提著褲腿說:“肉從這腿上來,公子樂吃,我愿把另一腿再割下一塊。”重耳聽著,感動得熱淚盈眶,說:“你對我這么好,我將何以報!”介子推道:“臣聞孝子殺身以事其親,忠臣殺身以事其君。臣不求報答,但愿公子早歸晉國,成個清明的國君!”
時過境遷,十九年過去了,重耳在外流離顛沛,度日如年。晉國內終正壓邪,忠臣戰勝了奸佞,于是召他回國任國君。他們歸來快到都城時,重耳覺得坐那張跟他流亡多年的破席子有失面子,便把它扔下車去。介子推跟在車后撿起那破席子,經反復思慮,便借口老母患病在家,需要照顧,即離開公子,自個往家走了。
重耳回歸當上國君后,稱晉文公,隨從流亡的人皆得封賞,卻忘了介子推,有人代抱不平。重耳猛想起流亡途中啖其腿肉的事,又激動,又慚愧。于是立即派人去請介子推。差人走了多趟,介子推推三推四,就是不來。重耳沒法,只好親自來請,但找到介子推家門口時,卻見“鐵將軍把門——上鎖了”。打聽左鄰右舍,方知介子推不愿見他,已背老娘隱進綿山去了。重耳帶隊一直尋到綿山,只見峰巒疊疊,草木萋萋,林鳥群噪,山谷應聲,卻找不到介子推蹤影,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隨從提議放火燒山,讓介子推自個出來。重耳覺得有理,認為子推甚孝,見火必負其母而出,便下令放火。可是燒山三日方息,仍未見介子推影子。重耳于心不安,帶隊又踏著煙塵進山再尋,終在一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發現其母子遺體,見此慘狀,重耳哀傷至極,痛哭不止,躬身長拜。緊接又發現柳樹洞口有片衣襟,重耳展開一看,竟是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重耳念罷,熱淚滾滾,血書收入袖中,爾后把子推母子遺體分別葬在該柳樹下,立祠祀之,提“改綿山曰介山,以志寡人之過”,并下令每年這日禁燃煙火,寒食一天,把這日定為寒食節。
翌年,重耳率群臣到綿山寒食一日,并于次日穿孝服登山祭奠。重耳看著復活的柳樹,綠柳千條,郁郁蔥蔥,眼前仿佛閃現介子推母子魂靈一般,即賜該柳樹為清明樹,又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至今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等有些地方,還有每歲預作干糧以冷水食之的習俗。因子推死于火,不忍舉火,謂之“禁煙”稱寒食。自此,清明節,便成為了踏青、掃墓的日子,祭祀風俗代代相傳。
據說介子推的血書被重耳珍藏身邊,一直作為自己勤政廉潔的座右銘,他勵精圖治,使晉國人民逐漸殷實,民富國強,終成春秋五霸之一……(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