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誠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大都把清明節渲染得凄涼凝重,并由此籠上一層朦朧而神秘的輕紗。在我看來,清明節卻是清爽明朗的。
因為,所有故去的親人,那些疼愛我們的長輩,如果他們在天之靈能夠感知,一定也希望兒孫們幸福快樂。如此說來,我們舒展的笑容才是他們最大的安慰。而真正思念已故的親人,總是在寂靜的午夜,在我們靈魂被深深觸動的一瞬間。
我的父親英年早逝,給母親丟下兩個孩子,像嗷嗷待哺的鳥兒。孤苦的母親是堅強的、可敬的,熬過多少艱辛的日子,才把我和姐姐拉扯長大。每逢清明,我懷念父親,同時感到自己一直沐浴在母親和所有親人的恩澤之中。
清明前夕,孩子們照例老早就籌算好給長眠山上的人好吃的東西,有蘋果、可樂、蛋糕,還有甘蔗等,頗為豐盛,當然這些也是他們自己愛吃的。孩子們全然不受什么懷舊情緒的束縛,歡呼雀躍的樣子撞擊著每一顆思親的沉甸甸的心。
清明節這一天,家鄉的山道上自是人影流動,熱熱鬧鬧。柔和的春光里,漫山遍野香火之煙裊裊,恍惚間有種善男信女到廟里表示虔誠的錯覺,不同的是,人們是在祭拜各自故去的親人。不忘自己的“根”,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人們喜歡以這種傳統、質樸的方式來緬懷自己的先輩。
清明掃墓年年不變,除草、蓋頂、上香、派送禮物,延續至今。孩子們當然最喜歡點香、燒紙錢,一張張通紅的小臉兒,像極了那熟透的蘋果。而給碑文添漆我最為積極,輕顫的手虔誠而仔細地描著,一筆一畫地描上了我的無盡情思。
待到一切定當,陳舊的墳墓便增添了些許生氣。墓碑上那點點新紅,猶如萬綠叢中的一朵朵鮮花。隨后,一家人圍坐在一旁,邊敘家常邊吃一些(要留一部分在墓臺上)供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最開心的是天真活潑的孩子了,歡樂的笑聲滿山飄揚——這是在向逝去的生命表明,你們的血脈在新人的身上延伸,且看春光耀眼明,“芳草碧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