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墨
習慣是一種力。成了自然,改變亦難。背井離鄉幾十年了,仍舊改不了喝粥的習慣,總覺得喝粥順心、適意。
有一種習慣倒是改掉了。少年時代,覺得自己的鼻子塌塌的不好看,于是就養成了用手捏鼻子的習慣。捏紅了,捏痛了,還是不見鼻子高起來,這才灰了心,慢慢地放棄了捏鼻子的習慣。這一捏就是十幾年。我終于徹悟,魯迅說鼻子是被“撞”扁的,那是話中有話,爹媽給的鼻子不可能像捏泥人那樣隨心變更。當然,現如今醫術高明了,可以整容,通過“充填”讓鼻子高起來。但這畢竟是年輕人考慮的事了,到了這把年紀,全然沒有必要再在鼻子上“折騰”啦。朋友就認我這只塌塌的鼻子。有道是“在外靠朋友”,倘若我突然換了張臉孔,來個高鼻子,朋友們都不認賬,豈不悲哉!回到故鄉,父母也視我為陌路,那就更慘了。
人身上有許多東西是不需要改變的,任其自然,習慣了就好,甚至某些缺點有望成為優點、優勢。比如,人的高度,大可不必為自己“三等殘廢”而憂傷,矮人見穩,而且往往高壽。
看來,造物主是公正的,缺點之外可以讓你得到某種補償。“天生我材必有用”,硬去改變自己是不明智的?,F在有些家長讓孩子沒日沒夜地補鈣,有那么必要嗎?
習慣就是平衡,平衡就是幸福,無須人為打破。比如,夫妻長期生活下來,一切都習慣了,心情也一直不錯,和諧之謂也,那又何必去討這樣那樣的“哥”當救兵呢?一直受到議論的《金瓶梅》里有帖方子,主要成分是一種叫斑蝥的小蟲,有人查考,這種蟲子就是魯迅先生筆下人物潤土小時候喜歡玩的花殼蟲。此蟲甚毒。書上那帖“提神”的方子,正是用了它毒的一面,是“副作用”使然。
人生在世,重要的是適應環境,變不習慣為習慣,從而獲得自由。原先馬路兩側沒有隔離欄,到處都可以穿馬路,助長了人們的不良習慣。有了隔離欄,可能有點不便,但硬是安全多了。安全就是最大的方便。那天到一家商廈辦事,遍尋電梯無著,只好開口問服務員,她指著左邊說,那不是嗎?順著她指示的方向望去,那里分明寫著“升降機”三字。哦,我頓時明白了。然而心里總覺得怪別扭的,好好的電梯不叫,偏叫“升降機”,大概又和什么地方“接軌”了。那似乎是裝載貨物的,而人應該乘電梯。很不習慣,但這里只有“升降機”,不乘也得乘,時間匆促,辦事要緊,總不見得舉步爬上十幾層樓吧。叫法不同,內容一個樣,只有去適應它。注重內容,不拘泥于形式,理智也!行文至此,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白貓黑貓”,這算不算是條件反射?
習慣當中有陋習,這才有了改革的必要。凡是不利于發展的種種老習慣,棄之何足惜哉!至于喜歡喝粥,純屬個人習慣,完全可以堅持下去,一百年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