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莆田城鄉的街頭巷尾、三岔路口、古橋橋頭隨處都能見到用石頭雕刻的古老佛像,老人們稱之為“佛公”。
“佛公”,法號僧伽,西域碎葉城人(今吉爾吉斯斯坦)。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僧伽進入大唐涼州傳授佛法。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僧伽到泗洲城建普照王寺,傳經弘法。他道行高深,聲名遠播。唐景龍二年(708),唐中宗迎請僧伽大師到長安主持薦福寺,并封僧伽為國師。唐大詩人李白的父親李客是西域碎葉人,來長安經商,聽說長安薦福寺主持僧伽也是西域碎葉人,李客便經常帶著李白去拜訪僧伽大師,僧伽便成了李白的啟蒙老師,深受影響。后來,李白特地為僧伽大師寫了首《僧伽歌》以表深情:“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三車……一言散盡波羅夷,再禮渾除犯輕垢。”也許是大詩人李白的原因,后人把僧伽大師稱為“泗洲文佛”,為歷代讀書人所崇拜。
僧伽大師于景龍四年(710)坐化圓寂,享年83歲。圓寂后,唐中宗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城建塔供養,唐咸通年間,賜號“證圣大師”。五代時期,“天下凡造精廬,必立(僧)伽真相”。宋雍熙元年(984),宋太宗封僧伽大師為“大圣文佛”,謚“大圣”。從此,其更是名揚四海。有為其撰寫祭祀齋文者,亦有為其立傳者,如韓愈、蘇軾、李綱、趙孟頫等諸多名人。歷代名人的推崇傳誦,推動了泗洲文佛信仰的傳播。在莆田民間,泗洲文佛成了孩子讀書啟蒙的神佛。所以莆田大戶人家和詩書世家的門口都置有“佛公”(即泗洲文佛)的神龕或牌位。在英龍街東里巷黃滔祠堂前面,門牌56號的大門邊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佛公”的古石雕像。
“洲號泗,淵源直通泗水;佛稱文,黎庶共仰文明”,莆田“佛公”(泗洲文佛)崇拜可追溯到唐宋之際。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乾寧五年(898),莆田華嚴寺(今城廂區龍橋)建塔三級,奉泗洲文佛樟木像。宋代莆田南山有泗洲庵,下泗洲廟,內泗洲庵三座。明清時莆田乃至福建,“佛公”(泗洲文佛)信仰已十分普遍。施鴻保《閩雜記》記載:“福省城中街巷間,多供泗洲文佛,或作小龕,或鑿壁為龕。有供像者,有供牌位者,亦有但鑿四字壁上以奉者,猶吾鄉之奉觀音大士也。”泗洲文佛從最初的神僧演變為民間俗神,正是與莆田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歷史背景、民俗文化交匯融合逐漸形成的。
直到現在,龍橋村、七步村、南梧塘村等村莊仍完好地保留著古代的“佛公”石雕像和神龕。在城港大道木蘭溪大橋橋頭的坂頭村還易地新建了泗洲文佛廟。至今,莆田民間還流傳著大量“佛公”的傳說故事。
隨著莆田人遷徙的足跡,“佛公”崇拜也從莆田的街頭巷尾走出國門,傳播到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據說臺灣一些地方還把“佛公”尊為“東方愛神”,主管姻緣,為情男俏女指點姻緣迷津。(鄭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