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正月,春和景明,機緣湊巧,我受邀在莆田綬溪柯氏祠堂聆聽了兩位藝術家的漫談。其中之一是中央美院碩導、雕塑家、北大百年大講堂《中國書房》主講人卓凡,另一位是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鄭春輝。綬溪景色如詩如酒,自古就是文人藝家青睞之地,留下厚重的文化底蘊。當專家學者遇到藝術大師,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將碰撞出怎樣的思想火花呢?
探討中國式的生活方式
藝談自然而然從《中國書房》展開,卓凡介紹,大家一直在探討中國的生活方式,北大“百年講壇”影響力較大,他應邀去講中國書房文化,就取了個巧,以舞臺場景演繹的方式,用永和九年那一啜春、一縷香、一弦琴、一場醉為緯,通過“書”“香”“琴”“舞”四個篇章,間以書法、古琴等表演,闡釋美是什么,什么是中國式審美,什么是場景式的美,什么是傳承式的美,以及中西方藝術的比較,讓整場講座更立體更飽滿地呈現出來,北大師生聽了很高興。后來“中國書房”搬進人民大學和國家大劇院,同樣受到歡迎。
春輝附和,不管是現場講座還是作品的創作和展示,如果能有機融入其他一些藝術元素,就可能產生放大效應和倍增效應,木雕藝術創作同樣如此。
藝術凈化心靈
在春輝看來,文化藝術能夠凈化人的心靈,好的藝術家呈現出來的美的作品會給人一種心靈的感動,從而讓人能夠不斷地提升和超越自我,這是藝術創作的目的,也是藝術家的責任……莆田木雕經過多年發展,產業規模和人員已很龐大,現在主要問題是從業者很多,但真正有創意搞創作的人很少,特別是模仿成風。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是創作者經驗的累積、觀察世間萬物的集成、人文情懷的體現,通過作品來抒發自己的理念和情感,仿制者是無法達到的。因此具有創新創意能力的工藝大師就應挑起責任,帶頭把作品轉換為文創產品,引領龐大的生產力轉化到那個層面上去。
有鑒于此,在前不久的市人大會上,鄭春輝提出,莆田現在急需建設一個駐留藝術家基地,吸引各方優秀藝術家來莆田,進行藝術創作交流,幫助從事傳統美術的群體打開視野,拓寬創作思路。他覺得,有史以來,外來文化往往是為我所用,把它們的精華提煉出來,融入我們的文化元素,重新進行架構創作,跟燦爛的中華文化融合在一起。隨著國力的增強、國家的強大,將來會形成一個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新格局,工藝美術產業整體前景廣闊。
卓凡認為,駐留藝術家的想法非常好。世界藝術版圖一直在變化,古時埃及的金字塔藝術穿過地中海、愛琴海到達意大利半島之后,助長了古希臘羅馬藝術。文藝復興之后,意大利藝術穿過英吉利海峽繁榮了英國藝術,后來穿過大西洋造就美國藝術。現在大家都在關注的是美國藝術中心會不會穿過太平洋進入東亞,去年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創立了東亞文明專項基金,巴黎、倫敦也紛紛建立了類似的研究機構,全球都在關注中國的崛起會不會造成文化中心跟藝術中心的轉移?
卓凡進一步闡述,現在國際上有句話叫做“在中國的國際藝術家論壇可以用福建話來說”,光閩南就出了黃永砯、蔡國強、邱志杰幾個國際級藝術家,他們的創作跟民間資本有機結合,還得到政府大力支持。
對此,鄭春輝感慨頗深:“西方文藝復興是靠美第奇家族‘拓’出來的,而莆田企業家尚欠缺這樣的文化情懷,很多人還不懂得優秀工藝品的價值內涵,而單純以材質來論價,我們能不能鼓勵企業家來支持優秀工藝大師的創作?”卓凡也有同感:“互聯網時代廣告方式很多,藝術品其實也是一種廣告,而且比廣告效益好;反過來說,藝術家也得有與企業家合作的意識?!?span>
留住“詩意的棲居”
鄭春輝:“莆田是非常獨特的一座城市,有山有海有平原,又有這些江南水鄉。而藝術家對故鄉美景的贊嘆,對后來的藝術創作,也是一種情感支撐,老想把故鄉的山水融進創作中去。鄉愁是什么,是連著先祖,連著歲月,連著未來,人們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與自然和諧共處,所以就會形成蘇州園林徽派建筑莆田建筑風格,中國人最早知道‘詩意的棲居’,后來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才提出來?!?span>
對于“詩意的棲居”,卓凡想起去年故宮的“大國工匠”展覽,想起邱志杰的一件作品,是用中華傳統竹編罩上各個國家的建筑,里頭播放各個民族詠頌宗教的音樂,認為國內已開始用傳統工藝來創作能走向國際的當代藝術。他認為,莆田人的思維更靈活,其背后是媽祖文化,提供一種兼具包容、開放、拓展、進取的精神支撐。作為媽祖故鄉的工藝美術家,更要放大格局。這種大格局,來自對生養自己故土的情感投注。特別是莆田媽祖海洋文化的開放、包容,是最早國際化的。希望有更多的莆田工藝美術家在弘揚傳統、留住鄉愁的同時,又能拓展視野,走向國際。
春回大地,萬物生輝。綬溪畔、祠堂邊,當“卓爾不凡”遇到“春來生輝”,他們的隨機對話,流淌成一派藝術的芬芳。(陳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