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彬
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歸鄉之心也越來越切了。過了“尾牙”,一些鄉民就陸續返鄉了。原本寧靜的村道,熱鬧了許多,來來往往的車輛日益增多,很多有私家車的人,為圖方便,大多開車回來。
村民回來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扶老攜幼,逛街購物去。記得,我小時候,家鄉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物質可謂極其匱乏,商店稀少,附近只有幾家合作社賣些日常用品。父母打工回來,自然都要大袋小袋的,帶回來一些衣物、零食等。那些可是當時有錢都買不到的東西。而現在,家鄉早已今非昔比了,零售店、超市、連鎖店遍布大街小巷。城市里有的東西,在鄉下,大多都能買得到。外出打工返鄉的人們自然不會千里迢迢從外面帶回來——白費勁。何況現在,網上購物也成了時尚,商店里買不到的,還可以上網買。
如今,商店里的物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精明的商人也認準了春節大消費的時機,早已備足貨源。你瞧,商店的里里外外都擺滿了商品,花花綠綠的,很能奪人眼球。外出打工了一年的村民,他們可以委屈自己,卻再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只要孩子喜歡,他們出手還是很大方。而孩子買到心儀的物品,自然是喜上眉梢,心花怒放……
過年,既是親情的團聚,也是親情的釋放,到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充滿著幸福與甜蜜。
一些隨父母長期在外的孩子,正趁春節返鄉。他們往往對鄉村的景觀、風俗人情等充滿好奇。他們喜歡去看院子里喂養的雞鴨牛羊等,喜歡到家鄉的景點游玩,了解民俗風情、歷史傳說等。
過年,是對游子無聲的召喚,有種無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讓人有種歸屬感。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在外一年的村民,回家了。掙錢不在多少,人能平平安安回來就好。回來了,不僅僅自個兒要走親訪友,還要接待親友來訪。而家,就是自己的最大門面。因而,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在過年之前,對家里家外來個大清掃,過個清爽紅火的年。把房前屋后的雜草和垃圾清理掉,疏浚明渠暗溝,就連蛛網都不放過。一些廢舊的物品該舍棄的,就舍棄,該添置的,就添置,直至把家里裝扮得舒適且富有喜氣。
趁晴好的日子,人們會清洗櫥柜碗筷等家什,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之后,還會再買些平安吉祥的飾品張貼懸掛,屋檐下一般會掛起大紅燈籠,門上貼上春聯、條幅,處處呈現出一派祥和喜慶的氣象。
其實,在春節前“掃塵”,也是一大傳統習俗。因“塵”與“陳”諧音,節前掃塵有“除陳布新”之意,寄寓人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過去,也只有過年才能大吃大喝一番。那時的人們,過年之樂,在于吃喝,平日里舍不得吃,也要為過年備足食物。而今,人們過年之意不在吃,而在于過年的一種氛圍。這一種氛圍就是年味,一種團圓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