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臺竣儀式
觀音木雕像
觀音閣揭牌
近千海內外信眾參加活動
向媽祖敬獻花籃
鳴鑼
莆田民俗舞龍表演
十音八樂來助興
2月4日上午,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暨賢良港天后祖祠觀音閣告竣儀式在賢良港天后祖祠朝圣廣場舉行,海內外500多家媽祖宮廟代表前來參加。
賢良港天后祖祠修建觀音閣,與媽祖圣父母接水亭“求佛賜子”,觀音座前龍女下誕化身媽祖林默的傳說有關。該閣的建成,為港里小鎮新添了一標志性建筑。
據介紹,賢良港天后祖祠修建觀音閣木雕觀音像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副會長、著名民間雕塑工藝大師林勝標設計雕刻。觀音像高11.38米,其中底座高2.19米,寓意觀音誕辰日,像高9.19米,寓意觀音出道日。觀音神像略微俯首,雙目稍合,形態極為慈祥。左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仰掌舒五指而向下,流注如意寶或甘露水之相也,為與愿印,表示菩薩能給與眾生愿望滿足,使眾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實現之意。佛廳內還安座有2677尊微型觀音大士金尊,寓意菩薩慈航普渡,讓神州和諧幸福,佑信眾平安吉祥。
鏈接〉〉〉
賢良港接水亭觀音賜林默傳奇
賢良港接水亭觀音賜林默(媽祖)傳奇,在莆陽湄洲灣一帶流傳了一千多年。就連一些古籍,亦記載了圣父母“求佛賜子”的事跡。
唐末五代,時局紛亂,“妖魔”橫行。湄洲灣一帶海難頻發,百姓苦不堪言。素以祖上行善大德、忠孝傳家的莆陽九牧林氏六房一族,為避戰亂,隱居于湄洲灣海濱。彼時,官都巡檢的林惟愨祖父林保吉,仕后周,官統軍兵馬使,與趙匡胤督戰高平山有功。其父林孚,襲世勛任福建總管。林惟愨之妻王氏,性慈心善,是虔誠的佛教徒。惟愨四十多歲時,膝下已育一男五女,夫婦倆每念一子單薄,時常到位于其家西北向的港內“接水亭”觀音大士神前,祈求再賜佳兒。夫婦倆的積德和虔誠,終于感動大士,旋派身邊龍女下凡,投胎湄洲灣忠孝大善林家。《林氏宗譜》記載: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庚申三月廿三日,王氏腹震,忽見西北一道紅光射入室內,香氣氤氳。時港四圍之山崩頹,地呈紫色。志書載:“乃靈氣所鐘也”。此時,王氏又產下一女嬰。此女嬰精靈可愛,出生至滿月,不聞啼聲,故父母取其名曰“默”。林默自幼聰明賢慧。五歲隨兄塾讀,過目成誦。十三歲玄通道士授其《玄機秘法》。十六歲在洞山麓“窺井得符”后,常“心在室中,神游方外”,預測未來吉兇禍福,無不奇中。她心系著湄洲灣一帶航海安全,竭盡全力為漁舟商船預測風險,為黎民百姓排憂解難,被鄉親們稱之為“通靈神女”。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僅28歲的林默,為拯救海難,劃出了一道絢麗的彩虹,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林默逝后,又屢屢顯靈,士民朝野,無不稱奇。航海中的漁舟商船,每遇狂風,常見有一紅衣少女在驚濤駭浪中舉燈引航。人們堅信,這是媽祖林默在靖海安瀾,為他們庇佑航海安全。故自宋至清各朝,媽祖廟遍布五湖四海,歷代帝王褒封媽祖封號達36次。媽祖成為世代民間崇敬的平安“海神”。
1987年9月,臺灣大甲鎮瀾宮沖破了閩臺兩地隔絕了四十年的封鎖,完成了朝圣心靈原鄉的夙愿。此后,閩臺民間媽祖信仰文化交流不斷,促進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和諧團結,增進了同根同祖的骨肉情誼。
2010年,印尼華僑黃秀卿姐妹來到賢良港,帶頭捐資倡建“天后圣殿”。經過各方努力,2015年12月31日,賢良港天后圣殿順利開光。(時報記者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