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的媽祖信仰源于宋朝,目前島上有十座媽祖宮。尖山天后宮媽祖廟,建于宋朝;鏡仔媽祖宮,建于明代,其余為清代或是近代所建。西高村卒仔兜的重興社媽祖宮,始建于清雍正年間,而海山村尖山天后宮原來是在尖山腳下,后來毀于戰(zhàn)火之中。
2010年春,南日信徒們在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林國良先生的指引下,得知煙臺長島顯應(yīng)宮近幾年一直在詢問南日媽祖宮的情況。于是,一行人風塵仆仆趕到山東,受到長島媽祖文化研究院袁旭的接待,他娓娓道來顯應(yīng)宮媽祖的歷史由來……
北宋嘉祐年間(據(jù)長島博物館推斷的時間是公元1060年),十來艘南日島商船卸貨完畢,從天津塘沽出發(fā),走登州水道,路過張家港返回福建的途中,在猴磯島附近,突然西北風呼嘯,天空中陰霾如鏊底一般,風大浪高。一時間,前方的視線模糊,找不到方向;一時間,性命堪憂。此時船隊已經(jīng)離家半年之久,船員歸心似箭,不料被困于茫茫海面,人人心驚膽顫,于是,船老大命香童燒香,求助海神媽祖娘娘保佑,祈愿他們平安歸航。這時,船已經(jīng)逼近猴磯島,一旦船偏離了航線,整個船隊將遭到厄運。此時的情景正印證了那句古話:“三寸板內(nèi)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幾十名船員在海上命懸一線,就在這時,他們看見前方有一艘亮燈的小船微弱可見,有人喊道:“你們不要害怕,跟我走。”隱約中辨認是女人的聲音。船隊隨著小船駛進寶塔門之后,看見前面山頭有一座燈塔,大伙眼睛一亮……十艘船安然無恙,終于脫離險境!次日清晨,整個船隊燃放鞭炮,焚香頂禮。之后,眾人發(fā)現(xiàn)了圣母寶船,船舷上有水珠未干,這不正是迷航中引路的小船嗎?原來是家鄉(xiāng)的海神媽祖趕來相救!
于是船主和眾人商議,決定于次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廟島廣場建造一座古樓,這座古樓,便是“福建會館”,這是南日漁民第一次將媽祖信仰帶到北方。會館內(nèi)的顯應(yīng)宮至今還保留著當時漁民帶去的銅鏡和銅像,他們的信徒也一直在尋找著媽祖的淵源。
原來山東長島媽祖的娘家,就在南日海山媽祖宮!南日島和廟島的關(guān)系,親如母子!
歷史撲朔迷離,幸運的是,遠隔萬里之外的山東長島博物館,竟然保存著一塊北宋年間南日人活動記錄石碑。
這塊宋代石碑,因為年代久遠,表面風化,字跡漫漶不清,被稱為“無字碑”,“無字碑記載當年媽祖救助興化南日島大船以及沙門島佛院改為娘娘廟的故事”。
除此之外,顯應(yīng)宮還有三件鎮(zhèn)殿之寶:銅身媽祖像、銅鏡、愿船。根據(jù)轉(zhuǎn)述的資料記載,愿船是由南日船民帶來,銅像和銅鏡則是宣和四年建廟時,由南日島船民帶去。這一艘愿船,曾靜靜地安放在廟島天后宮廟內(nèi)西山墻邊,因為年代久遠,船身已經(jīng)呈現(xiàn)暗紅色,船底還有石芥苔蘚。可惜愿船已經(jīng)被毀,銅鏡和銅像得以保存。
1060年,南日島的船民第一次將媽祖信仰傳到了長島,并開始在今天的顯應(yīng)宮開設(shè)香火。1122年,南日島船民鳩資擴地,改沙門島佛院為媽祖道場。
長島媽祖的認親回歸,填補了南日人在宋朝時期活動的歷史空白,從十艘具備遠航能力的商船來判斷,南日島在北宋時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居住規(guī)模。南日水道也是當時一條重要的航道,“北土龜礁一號”宋代沉船的出土,證明這里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
“八千里棹路煙波浩淼,一萬重關(guān)山崇嶺阻隔”,從南日到山東,八千里路云和月,遼闊的海洋誘惑著一批又一批的漁民北上捕撈,沿著這一條海路,南日漁夫闖出了一條艱難的謀生之路。為了捕撈,他們劃船去過福清、晉江、海南島、山東等地,他們在咸水間行走,在深邃的海域撒網(wǎng)。大宋王朝給了我們島嶼隆重的登場,并賦予了南日人堅強的性格。
長島媽祖回歸后,尖山媽祖宮得以重建。2013年12月20日,南日島天后行宮開光落成典禮在南日島天后行宮廣場隆重舉行,典禮吸引了眾多游客紛紛前往南日島天后行宮進香朝拜。
每逢媽祖的誕辰日或羽升紀念日,都能見到天后宮媽祖的雕像。她慈悲的眼眸日夜注視著進出的船只,她無邊的神光照拂著茫茫大海。這就是媽祖,漁民的守護神。到天后宮進香的人來自全島各個村莊,他們帶著一顆虔誠的心來,頂禮膜拜,裊裊的香霧帶著每一位香客的心愿緩緩上升,似乎在人神對話,漁婦通過這種方式交付了自己的心愿,才帶著滿意的神情離開。這樣的一位漁家女從普通人走上神壇,可以看出漁家人對海的敬畏和崇拜。(許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