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城廂區靈川鎮下尾村,是一個臨海漁村。全村共有23個村民小組,人口近5886人,面積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287畝,花蛤苗池540畝,灘涂養殖面積1000畝。
日月輾轉,世事滄桑。過去的下尾村地少人多,土地貧瘠,多為農地,水田甚少,且缺水嚴重。村民以耕作和討小海為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困日子。但這里的村民繼承先祖的優良傳統和族規家訓,憑著自身的勤勞和勇敢,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繁衍發展。
下尾村面臨大海,每年夏秋季節,常有臺風襲擊全村,嚴重威脅全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據村民回憶,在1923年,村民們舉全村之力,東起海頭埕,西至大宮前(今保德祖社),使用大條石、三合土(內摻糯米)等材料砌筑了一條長約400米、高達1丈的海堤,保護著田地和村民的財產生命安全。隨著時光流逝,海堤因年久失修等原因,不幸在1938年的一次強臺風襲擊下決堤崩毀。
解放前,下尾村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制約,村民們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環境臟亂差,疾病時常發生。解放后,下尾村群眾生活有了逐步好轉,但仍然還是一個地少人多的貧困村。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莆田縣人民政府在沿海地區掀起圍海造田熱潮。1970年9月至1971年9月,在時任村支書林金榜和大隊長林冬桂帶領下,全村群眾群策群力,依靠自己力量和國家的資金支持,進行了第一次圍海造田,耗資4.56萬元,砌筑海堤長達660米,堤高4.5米,圍海造田400畝。1974年8月至1975年10月,新任支部書記林玉坤、副書記林金森、大隊長吳秋梅等干部團結一心,再次帶領全村群眾進行第二次圍海造田,耗資13.65萬元,砌筑海堤1800米,堤高7.5米,造田1000畝,基本改變了下尾村田少糧缺的狀況。
改革開放后,下尾村進行了全面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改造中低產田的調整布局,改進耕作方法,從而增加了耕地面積。通過大力推廣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形成了一年三熟三高產的套種輪作做法,農作物品種通過改良,產量、產值大幅度增收和增長。
靠海吃海,下尾村的海上養殖業,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那時,村民就利用海水潮起潮落的自然規律,家家戶戶筑石成堆、鋪石成行,依靠季節生態特性,養殖牡蠣,增加收入,作為生計的補充。解放后,隨著生產關系的變革,村民們充分利用淺海灘涂資源等自然條件,大力發展魚、蝦、蟹、貝、藻類等海水、淡水養殖,不斷拓寬養殖面積和品種,漁業生產發展很快,村財和村民收入得到提高,村民生活和農村面貌發生了變化。
1971年,下尾村村民在海灘上發現了“野生的花蛤苗”,這種“野生的花蛤苗”成熟個體只有兩三厘米長。“野生的花蛤苗”的發現,證明了這里的自然條件適宜花蛤生長,從而引來福建水產研究所、莆田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的關注。1972年,他們相繼下派技術人員到這里科研實施,不久在下尾村進行花蛤人工土池育苗試驗獲得成功。也在這時候,下尾村村民開始在實踐中學習掌握了花蛤育苗技術。不久,村干部看到這一良機,組織群眾圍海造池40畝,作為開發花蛤苗養殖生產基地。不少村民在實踐中得到經濟實惠,看到發展希望,再次組織起來,擴大筑海造池123畝,擴大花蛤育苗生產基地。
村民在花蛤育苗中大獲其利,嘗到了甜頭,大部分的村民又一次組織起來,又筑海造池多處,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花蛤苗等海產養殖。在下尾境內的海岸灘涂上建成一片又一片四四方方的花蛤育殖大池,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下尾村憑借花蛤創造出可喜的碩果。
當今,下尾村村民幾乎家家都開發花蛤育苗養殖,其花蛤苗遠銷遼寧、山東、浙江等省,甚至走出國門,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成為下尾村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產業支柱。下尾這個最有“花蛤味”的村莊,成了中國花蛤第一村。全村已超過4000人從事花蛤育苗,供應的花蛤苗占全國市場50%以上。花蛤苗養殖,有效促進了下尾村村民家庭經濟收入。
隨著村容村貌不斷改變,全村經濟收入不斷提高,村民生活條件不斷完善。近年來,村黨員干部為公共設施的完善積極努力,積極奉獻,共籌集資金800多萬元,先后進行橋梁建設、硬化水泥村道4.5公里,完成小學配套建設和自來水管道鋪設……
全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提高。村黨委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結合新農村建設,全面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的步伐。為讓村民用上數字電視,村里為每戶補貼150元,目前共撥款9萬元使600戶村民用上數字電視;為每戶補貼400元用于安全飲用水入戶,使全村1030戶用上安全飲用水;村里建起報刊閱讀欄和科普知識專欄,建立了十音八樂隊、車鼓隊,建成了2個老年人活動室;還集資50多萬元為村里的小學配置電腦室,改善辦學條件。該村利用一些重大節日組織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活動,群眾安全感和滿意率很高。
下尾村被評為福建省級“文明村”,并多次榮獲福建省“衛生村”、福建省“明星村”等一系列榮譽稱號。(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