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星
2017年的冬至節,我想把它記下來。當天早上七點多,兄弟姐妹們就動身了。此刻,我們的心向著家的地方——九鯉湖畔的一個小山村飛去。
一路上,大家的話題都是兒時的記憶。那時候的“冬至暝”,真的很冷。在一盞微弱的煤油燈下,我們和母親圍成一個大圓圈,忙著搓“丸子”。奶奶把灶火燒旺,鍋里的水滾開,母親下了一點湯圓,讓我們解解饞。幾顆滾燙的湯圓下肚,再加上屋里彌漫的水蒸氣,身心都暖呼呼的。冬至早,奶奶和母親給全家人下湯圓加生姜煮熟后,放些黑糖,焚香供神祭祖后,我們吃上了一碗又圓又甜的湯圓。
回家的車子啊,沿著東圳水庫邊的山路蜿蜒行進,弟妹們的回想也像山巒連綿起伏。記得,冬至節前幾天,奶奶就會用水把糯米浸泡下,撈干后到生產隊的一座舊房子前排隊舂米。母親雙手捏著一個小篩子搖啊搖,“丸子”粉就像小雪花一樣紛揚灑落。當說起從門窗上摳“丸子”的往事,弟妹們的情緒回到了兒時的激動。那時候,聽母親說,三天過后,才能摳門窗上的“丸子”,要不臉上會長出豆疤。因此,我們憋著勁等啊等,比看那一天誰起得早,摳下更多的“丸子”。再過后,從口袋里摸出一個硬巴巴的“丸子”,放到火堆烤,扒了出來,哪怕黑乎乎也香甜,饞人口水流。弟妹們興高采烈的話語,讓我想起前幾天看到一篇關于冬至節的凄美傳說:在宋代,興化興泰里有個婦人,她含辛茹苦把兒子拉扯大,讀書成才。數年前,兒子離家進京應試,后來得中狀元衣錦歸鄉,而母親卻不知流落何處。狀元郎進山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就搓了很多“丸子”,粘在家門口一直到大山深處。三天后,饑餓的母親從山里找食吃到了家門口,母子相見,得以團圓……
車子在跑,我在想,故事動人,結局也好。而母親啊,如今兒女們粘在家門口的“丸子”,您見到了嗎?突然,一陣電話鈴響打斷了我的感傷。是吳厝堂弟登章妻子春霞打來,說她們前天回家,現在要返回莆田了,提醒掃墓時不能燒銀紙不能放鞭炮,鎮、村干部盯得緊呢。冬至,莆仙民間又叫“團圓節”,上山掃墓的習俗,就是祈求和故去親人心靈上的“團圓”。一個電話,勾起我們無盡的懷念和沉思。很快,車子過了莒溪九龍谷路口。抬頭望去,那高高的山頂上,就是我們兒時有家、有愛、有母親的地方了。車子盤山而上,大約二十幾分鐘就能抵達九鯉湖了。我想,前人辛苦,后人幸福。那時候,只有一條山路通到山頂。我們家祖傳捻打棕繩,當時可是一個偷偷干“副業”掙錢的手藝。母親每年都要肩挑沉甸甸的擔子,在這崎嶇山路來回奔走。有一次,天還沒亮母親就挑擔去莒溪村,我跟在后頭挨家挨戶吆喝賣棕繩。日頭西下,返回半山腰歇腳的時候,我從小布袋掏出錢數了數,少了一塊多,急哭了。母親呢,趕緊給我擦去淚水,說:“別哭,別哭了。”啊,回首往事,歷歷在目。不覺間,車子到了九鯉湖,過了卓泉村,就望見了倉前芹山尖。此時,弟妹們的目光投向了芹山尖的半山腰:那是母親安息的地方。
在芹山尖山腳三岔路口,前天從建陽趕回來的二妹秀貞下了車,她婆婆一家人正等著她一起去掃墓。我們右拐一二分鐘到家了,大哥明彬和前些天從仙游回來的大姐秀云已在大門口了。我們上樓后,小妹秀娥和妹夫樂善也去石倉潭頭他們家掃墓了。我們約定下午回來,再一起給父母和吳厝的爺爺奶奶掃墓去。我剛坐下,大姐說,看了我寫的《走親戚》,想起過去就抹眼淚。大哥問:“還記得在嶺頭街那一年端午節嗎?我在稻田里耙草撿到一個鴨蛋,奶奶煮了切成幾瓣,兄妹們分著吃。”是哦,那個情景怎能忘記?我不明白當時怎么會那樣窮?大姐說:“還不是因為一把沒積德的火,把吳厝我們和伯伯的三廂房,以及嶺頭街叔叔的房子燒成灰燼。”她接著說,那年我十二歲,一個冬天的晚上,母親到對面山佩厝生產隊開會。我和阿彬點燃小竹片去找一只兔子,可能不小心火星掉落了,沒過多久,柴火間濃煙滾滾。天冷物燥,火借風勢,那些土木房子很快就燒成一片火海。等母親聞訊趕回,家已燒得一件衣服都不剩了。當時,母親抱著我就暈倒在地……唉,后來還碰上了饑荒,家家戶戶缺衣少吃,我們無家可歸,火災后借住在佩厝浦治姑婆家好幾個月……
大姐哽咽著,我和大哥眼眶紅了。我怕大姐哭,趕緊搖著她的手說:“好了,好了。你看,前些年兄弟姐妹們相約在莆田一棟樓房里買套房,樓上樓下,天天見面。大前年一起把倉前的舊屋翻建了,兄妹們還是樓上樓下,其樂融融。母親知道了,一定高興。”大姐聽了破涕為笑,說:“是啊是啊,這樣就團團圓圓了。”“團團圓圓”,我重復著,似乎明白了冬至又稱“團圓節”的真正意義了,覺得應該把所聽所想的東西記下來。我對大姐說:“現在生活好了,孩子們沒吃苦,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以后啊,您慢慢把我們家是怎么搬遷去嶺頭街,母親是怎么去了百里外的“浮竹山”開墾荒地,以及后來又搬遷到倉前村的事兒也說說。我記下來,讓孩子們也看一看,想一想,讓他們今后好好做人做事,懂得珍惜和感恩生活,那才是一筆財富啊!”
說著,到了做午飯時間了。于是,大姐和我妻子碧娟圍著柴火灶忙起來,弟弟明球幫忙燒火。我喝杯茶水的工夫,妹妹們回來了。我們匆忙吃了飯,趕緊給父母親掃墓去。出了大門,很快來到芹山尖山腳下喇叭口。那走向半山腰的小山路,彎彎曲曲,我的心也沉甸甸的。十多年前,母親離去了,留給了兒女們無盡悲傷……
走過小山岡,來到了母親跟前。弟妹們默不作聲,大家都忙著。大哥點燃香火,我們舉在心間。往事歷歷,涌上心頭。母親啊,夢里想您多少回,那一幕幕往事,像躺在您懷里的故事。那時雖然過著窮日子,有娘的孩子是個寶。如今啊,默默守候您一輩子,讓您過上好日子,是兒女們今生最想做到的事啊!而您已撒手人寰,前些年父親也隨您而去了。我久久站著,默默想著……
在要下山回家的路上,我們把傷感的目光投向遠方。還記得,父親長年在外謀生,母親扛起家的重擔,牛犁車耙插秧耨草樣樣在行,是母親撐起了家的一片天。母親在時,養我們長大,教我們做人:自謙自警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母親的教誨,兒女們終身謹記……
再回首,在與母親說聲道別的時候,我想把前些年寫的《懷念母親》結尾一段話,再次與我的兄弟姐妹們共勉:母親雖離去,青山依舊在。仰起頭,莫感傷。看天上彩虹,那是母親的笑臉;望身后大山,那是母親不老的身影。君不見,大地懷中是青山,青山處處有母愛。天下的兒女啊,思念母親,把愛心融入大地;熱愛母親,用真情懷抱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