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城廂區文聯采風團在靈川鎮文化站林偉清站長的帶領下,來到靈川鎮徑里村,這里綠水環繞著青山,有著一片“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山水。
徑里村位于靈川鎮西北部,北靠壺公山脈,南臨徑里水庫,是典型的沿海山區村。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村民大都以單一的農業耕作為主,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生活不寬裕。自從修了水庫,經過庫區幾次移民搬遷,政府給予庫區移民補貼和扶貧幫困資金支持,改建新的村居,成了庫區移民村。全村共有8個自然村,總人口3600多人,其中庫區移民1800多人,耕地面積758畝,林地18000畝。改革開放后,該村大部分青壯年離開故土前往晉江等地企業務工。
近年來,徑里村兩委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為基礎,以村莊環境整治為重點,以美麗生態和宜居宜業為導向,按照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思路,依托現有山水自然景觀、特色民俗文化、鄉村生態風貌、傳統農業等多種特色鄉村要素資源,科學規劃了“山水、美景、自然、鄉情的空間布局結構,確定了以“山水風景游、農業觀光游”為突破口的生態文化村莊開發模式,打造良好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共整合推進6個重點項目,其中新村建設共計劃投資6000多萬元,統一規劃建設60多幢具有鄉村特色的農家別墅,并實施小區綠化、道路硬化亮化、公共廁所等配套工程建設,一棟棟三層樓房拔地而起。同時計劃投資1000萬元,建設“一軸一帶四中心”的環庫景觀點,以徑里水庫為中心,將打造成集農業觀光園旅游、垂釣登山運動、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親水宜居宜游生態園。
徑里村是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莊,舊時有一條石板古道穿越山野,曾經是沿海“界外”到華亭“界里”的必經之道。山上有千年古松、奇峰瀑布、古寨古寺遺址;水庫里挖出的“旌表節孝”古牌坊和不少古碑、題刻默默述說著歷史奇人故事。這里還有正月十五“游龍巡山”鬧元宵的特殊性,每家每戶抬出八盞燈,形成一條長龍,在車鼓、十番、八樂、大鼓吹的伴奏下,巡游八個自然村的山山水水,人們祈求徑里風調雨順,百姓平安。改革開放以來,徑里人才輩出。全村有近二百人考取了全國各地大學院校,有的成為專家學者,有的成為國內企業家,有的成為醫務和教育工作者,還有的成為黨政部門的主要領導。
目前,嶺兜等自然村已復墾土地幾十畝,新村建設正有序推進當中。近年來,徑里村兩委利用環庫環山的優越資源,用好移民扶持、土地增減補助、財政幫扶等資金,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和幸福家園建設,完成了村道硬化、綠化和亮化工程,修建籃球場、休閑廣場、農村公園、老人文化活動中心等一系列場所,打造生態文化旅游鄉村。村主任王仙發笑著說:“幾年來,村里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如今,通過河道改造、村莊治理、衛生整治、綠化美化,整個徑里村路平、燈明、水清、家潔、院美,被包圍在一片綠水青山中。整齊的村莊規劃,農田房屋錯落其間,一排排別墅,五彩繽紛,高低錯落,玲瓏有致。“護青山綠水,變金山銀山”是每一個村民的共識和自覺行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成為了當地佳話,徑里村展示出一幅欣欣向榮、和諧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絢麗畫卷。日前,徑里村被授予“全國生態文化村”的稱號,成為一顆鑲嵌在綠水青山中的明珠。
靈秀山川,風景迷人。采風團一行人走走停停,步移景變,跌宕多姿的奇峰峻嶺、藤蘿蓊郁的山野樹林,與澄碧如鏡的湖水、悠然往返的鷗鷺相映成趣。采風團成員們在山光水色和歷史鉤沉里流連忘返……(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