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勛
故鄉氣候濕潤,土地肥沃,自古就盛產春秋兩季大豆,每季大豆都有黑黃兩類,每類中又各有大顆豆與小顆豆之別。黃豆盛開玲瓏絢麗的紫花,黑豆則開幽潔雅容的白花。春豆的種子春秋兩季皆可種,把春豆放在秋季再種,梧塘人喻其為“倒占春”育種,秋收種子在來年春種,其生長格外生機盎然。但若把秋豆種子在春天超前“上錯花轎嫁錯郎”錯種,招來的是瘋長,雖然枝繁葉茂,咄咄逼人,偶爾也開一些零星的花,但所結的豆莢永遠是干癟癟的,缺乏鼓勁,其不合時宜的憨樣,成為鄉人揶揄的笑料。
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春大豆太早種會遭遇寒冷的春寒,太晚種則會遇酷熱的煎熬,所以必須不違農時地在濕潤的清明時節播種。大豆的萌芽需三個條件:溫度、濕度、空氣。“清明時節雨紛紛”,溫度、濕度非常適宜,關鍵要使種子生活在富含空氣且松軟的“土被褥”之中。“粗麥細豆”的方言諺語毋庸置疑地說明種豆必須精耕細作,要用細土覆蓋,形成一張土層酥松充滿空氣的“土被褥”。然而在秋季,這張“土被褥”對秋豆風險極大,遇上雷雨天,“土被褥”頓成糊漿,剛種下的秋豆會因表面土的凝結窒息、缺氧、死亡而發霉。所以,為保證秋大豆種子成活,小面積的可加蓋塑料布,大面積的則要根據天氣預報,審時度勢,勝于易勝,避免在四天之內遭雨水的暴淋。
大豆的根系布滿盤根錯雜、珠串圓滾的根瘤菌,這是自制養料的化工廠,人們只要勤除草、松土、滅蟲、澆水,不追加氮肥,大豆也能長得枝壯葉茂、碩果累累。
“博(曬)花照(結)拖(串),博(曬)夾不了(沒有)夾”的莆仙方言農業諺語,形象地凸顯大豆在花期需要陽光普照,在灌漿飽滿期則需雨水的滋潤,特別在后期,勤澆水多灌溉,是奪取大豆高產的最后一里路。
大豆有超然的適應性,不管是寬廣的田野、零星雜地,還是屋前墻后、路邊渠旁,它都能隨遇而安,茁壯成長,花事不斷。在上世紀60年代,各生產隊不約而同地在集體土地的田埂上按勞動力分配給個體私種“豆丸”(每丸相隔50cm),“貪心”的社員把土丸壘得又高又大,每丸可收干豆半斤,可觀的收獲,令人扼腕稱奇。
種下希望就有收獲。每逢過年,用自己收獲的黃豆制作豆腐、豆腐干、豆皮、豆丸等,幾乎是家家戶戶共襄的“盛舉”。聆聽著從手推石磨發出的磨豆聲,凝望從磨嘴流淌出的玉液瓊漿,韓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的詩句在我腦中豁然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