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再次登上湄洲島,瓣香湄洲,如詩如畫。剛走出碼頭,不遠處飄來一陣香火氣,沁人心脾,安靜、祥和……燒香,已成為人們祈福的一種重要活動。
“獨坐閑無事,燒香賦小詩”,作為一種生活情調也要燒香,所謂對月焚香,對花焚香,對美人焚香,雅而韻,妙不可言;所謂沉水熏陸,宴客斗香,以呈豪奢。有焚香彈琴,有焚香讀書,還有焚香下棋對奕。既有杜牧“燒香翠羽帳,看舞郁金裙”的詩情畫意,又有蘇軾“酒醒夢回春盡日,閉門隱幾坐燒香”的絕句,燒香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有趣的是,不單單華夏民族燒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國家也燒香。據《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古埃及人從阿拉伯和索馬里沿海地區引進香料樹,把香當作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倫人在祈禱和占卜時往往焚香。到公元前5世紀,一些祭壇專供奉香之用。印度教在正常禮拜和家常禮拜時都要燒香。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就有焚燒木頭、樹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惡魔的習俗。羅馬人先是焚燒香木,后又引進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以及崇奉皇帝時占有顯著位置。
中國燒香歷史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神農時代,那時就有采集植物作為藥品來驅去穢。當時先人對植物中揮發出的香氣已經很重視,聞到百花盛開的芳香時,感受到了其香氣的美感與快感,將花果、樹脂等芳香物質奉獻給神明。因此,上古時代就把這些香料作為敬神、祭祀、清凈身心和喪葬之用。后來逐漸用于飲食、裝飾和美容上。周人升煙以祭天,稱作“禋”或“禋祀”。“禋,芬芳之祭”,所謂禋祀,一是點火升煙,二是煙氣為香氣。以香煙祭神,就是后世所謂“燒香”。
到漢武帝時,由于漢武帝奉仙,為求長生,是神就敬,從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壟斷。由于西域香料傳入中國,使漢武帝時香事格外繁盛,香具也應運而生,于是中國史上第一個香爐也發明問世,史稱“博山爐”。從此香品與香爐相配,使中國的香事進入一個新階段。
到了隋唐以后,由于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料的價格降低,為燒香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而佛教、道教尚香,也使燒香得以普及。
至宋代,三教融合,燒香之俗也御風而行,為大家一致崇尚,香道也自此產生。明代屠隆總結道:“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可見燒香已走進日常生活,進入實用階段。
莆田民間把燒香稱為“點火”,還具有一些地域特色,在菩薩誕辰日或鬧元宵時,有些宮廟還有燒高香的習俗,一支香有數丈高,要燒幾天幾夜。過年過節許多地方都有爭燒“頭炷香”的習俗。除了進廟燒香外,菩薩巡游時,前面還有一隊手提熏爐的儀仗隊。每逢下元節祭祀時,都要在院子里插一大片香,俗稱“布田”。除了節日燒香外,莆田民間在蒸年糕、蒸“紅團”時也要燒香,名義上是祭祀“灶媽”,其實是以香計時。端午節期間,莆田人還要給小孩胸前掛上香囊,以去穢辟邪。
“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燒香已經打破了燒香必用于祭祀的壟斷,逐漸走進日常生活,進入實用化。燒香作為民俗活動的重要載體,從遠古走來,代代傳承,直至今日仍長盛不衰。燒香這一古老的活動,以民俗文化的古樸絢麗,向世人傳遞著華夏民族和諧、包容的精神風貌。(鄭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