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城廂區文化采風團走進靈川鎮云莊村采風。云莊村位于靈川鎮中部,動車時不時從村里呼嘯而過。路的兩旁盡是樓房,山上更是一片蒼翠,欣欣向榮。田間地頭,山坡嶺上,電線桿也隨處可見。這里早沒有“界里界外”落差。
“云莊村是革命老區,肯定少不了紅色文化,這里有沒有傳奇人物和歷史故事?”村里想到了已9O歲高齡的“老革命”陳金榮,我們立馬要求去老人家采訪。在鄰居的幫忙下,我們見到了剛從田地回來的陳金榮,他那雙破舊的軍鞋上還有來不及抖落的泥土。初知我們要來采訪,老人激動得哽咽起來,涕淚橫流,談起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老人名叫陳金榮,小名憨珠,3歲喪父,因家境貧寒,從小就被安排去喂牛。15歲那年,兄弟三個去楊光輝處玩。喂牛人手腳閑不住,于是他經常燒茶給楊光輝喝。一來二去,有一天,楊光輝喝得高興,就問他:“你是做什么的?為什么天天燒茶給我喝?”憨珠說自己家境貧寒,天天喂牛,干活慣了,所以閑不住。楊光輝又說:“共產黨的地下通訊工作,很辛苦,又有生命危險,讓你參加,去不去?憨珠毫不猶豫地表態說去,說自己一家飽受苦頭,多苦多難都不怕。楊光輝就安排他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成為交通員,白天通知人,晚上貼傳單。初生牛犢不怕虎,一股革命的熱情鼓舞著他。每次接到貼傳單任務,憨珠就特別興奮,天未擦黑,他就跑去各處張貼。土路很寬,路上行人多或少,目標都很明顯,但是滿懷革命激情的他卻無所畏懼,東奔西跑地到處貼。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天晚上,楊光輝又把他叫去,說:“群眾缺糧,你敢去籌糧嗎?如果被抓到了,可是要被拉去當壯丁的?!焙┲槎挷徽f,聽說笏石大嶼糧食出倉,他就趕到大嶼朋友阿標處,死纏爛打說服阿標獻稻谷。當天晚上十點,很多人去運稻谷,一直運到第二天凌晨兩點。阿標說:“稻谷運那么多,我怎么辦?”憨珠義正辭嚴:“老百姓沒吃的,才過來拿?!卑舜诡^喪氣說這可害死他了。憨珠忙安慰他:“至少你不會餓死呀。”籌糧一事成功后,黨組織非常高興。過不久,黨組織又派秋榮安排憨珠及時解決槍支問題。憨珠認識東莊鄉公所主任的兒子,就說服他一起去他爸開的藥店里“借槍”。于是,兩人趁夜深去敲藥店的門,鄉公所主任警惕地問:“是誰?”他兒子平靜地說:“阿棋?!编l主任放心地開門,結果憨珠一進去就三下五除二把他綁了。他們拿了兩支長槍背身上,其余都是短的手槍。
笏石以前是區,有一天憨珠又接到組織通知,天未暗就興沖沖趕去。郭尚先問他笏石區熟不熟,能不能為黨組織打開區政府大門。憨珠立馬跑去找在笏石區里的侄子,趁夜黑無人時學會了怎么開關大門。第二天,他等夜深人靜摸進去開門,讓黨組織15(或20)人進去,有人在周圍放哨。還有一次目標是笏石城里的銀行。忠門水頭“黑雞”、蘇華、汝南和他一起去。去之前蘇華和他們一起籌劃如何進入戒備森嚴的銀行。他們商量好后就把銀行領導騙過去灌酒,叫幾個女生過來陪酒。女生們拘謹,領導也精明,只喝了一點點。眼看夜深,領導還毫無醉意。蘇華情急生智,問幾個女生:“夜深了,你們要住哪里?”銀行領導果然說去銀行招待所住。席散,女生們進去后,“黑雞”叫憨珠一起去銀行。憨珠膽大心細,囑咐患有肺癆、不??人缘摹昂陔u”在外面躲。憨珠、秋云等共35人潛入銀行,把路全部封鎖。銀行領導看情勢不對,也只好乖乖配合……憨珠屢屢得手,卻也因此被通緝。朋友金火明大理、義氣,讓他躲到一戶陳楊合姓子孫的草房子里,才躲過了一劫。然而,憨珠年邁的母親卻被抓去灌水,幾個月后就死了。憨珠為革命舍生忘死,蘇華、汝南三番兩次力薦他入黨,憨珠感念年少時參加革命工作,玉蘭予以許多無私幫助,所以一開始就把這個榮譽讓給了玉蘭。社教那年,汝南是靈川工作隊負責人,再次力薦他,憨珠終于光榮入了黨。那年靈川有23個大隊,只評了5個人。
老人今年90歲了,走過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老人始終念念不忘是林汝南、蘇華帶他參加革命的。他如獲至寶地捧出了一堆光榮證書給我們看。我們看到老交通員的紅色證書上寫著“無依無靠”,“五老”對象定期補助每月300元。問他平時有什么娛樂活動?他特別無奈地說:“也沒幾個人可以聊天,吃完飯就在門口走走然后回來睡覺,每天基本上都這樣?!?span>
老人聽力有問題,我們交流不是很順暢。我們在他的耳邊大聲說話,他才勉強能和我們聊天。我們聽老人講了大概有半個小時,考慮到老人家要休息,我們起身告別。老人家依依不舍地噙著淚花,煙分了又分,手握了又握,把我們送了很遠。
回去路上,談起老人,采風團成員們都不勝唏噓。這樣一個為了后來人的生活出生入死的老人,他的感人事跡在村里卻鮮為人知。生活并不富裕且耳背的他,這么多年又是如何過著無聲無色的生活。當有人提起當年與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時,名字及細節他都記得十分清楚。我們不禁一陣辛酸,仿佛自己就是老人,在無數個寂寞的日日夜夜里,一遍遍地回憶起和那些兄弟并肩戰斗的情景。我們何其幸運,在老人垂垂老矣之際,打撈了光陰里這刻骨銘心的往事。
當我們學著書本上的歷史知識,在使勁宣傳革命精神時,我們卻把身邊尚在的“活歷史”“老革命”忽略了。有些東西不是一本紅本子或一個月數百元的生活補助所能換來的,這種東西來自于精神。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予以關注,讓曾經為社會或多或少作出貢獻的革命“五老”人員,在有限的余生里體會到更多的溫暖。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景,看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凄凄慘慘,便會悄然淚下,在心中默默地為他們祈禱。多獻一份愛,多給一點善,是我們每個社會人的責任。尤其是對那些曾經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社會的人,我們不該遺忘!謹以“唯有真愛暖人間”,作為這次靈川鎮云莊村采風之行的告別心語。(曾少敏 宋瀛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