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和
“拐傘”,這是莆仙話的發音,只有興化人才知道其含義,其實就是鍋邊糊,在當地很多人都會選擇它作為早餐。清香的“拐傘”加上香脆的煎粿,頗具地方特色,“古早味”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記得在兒時,母親去碾米廠碾米回家后,都要用篩子篩出大米,用于做飯。而篩下的碎米,母親舍不得拿去喂雞,總要清出其中的雜質后,用于煮“拐傘”和煎粿。于是,一看到母親去碾米,我就滿心希望早日吃上這兩種美食。一旦母親有空閑,我便如影隨形地跟著她,問她什么時候要浸米磨漿。
每當看到母親當晚用水浸碎米的時候,我就高興極了。熬過了那個漫長的夜晚,天一亮我便起了個大早,沒等吃完早飯,就“占領”了推磨的陣地。期間,隨著石磨的旋轉,白花花的米漿紛紛投入了磨槽的懷抱……磨好了米漿,我把韭菜切段,母親將南瓜刨絲,然后將它們放入米漿里,加入鹽攪拌均勻。這些自家種的蔬菜,為米漿增添了色彩、香味。
一切準備就緒后,我負責燒火。等鍋里的油一燒熱,母親便放入米漿,攤平,翻面。我控制著火候,燒慢火。油煎幾分鐘后,煎粿就起了鍋。此刻,香飄四鄰,我顧不上燙嘴,抓起一塊煎粿便往嘴里送,其又香又脆,美味誘人。
剩下的米漿,則用于煮“拐傘”……在我們焦急的等待中,“拐傘”終于煮好了,母親說要趁熱吃,涼了就不好吃。母親的話音剛落,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品嘗起來。“拐傘”,清香可口,令人回味無窮……
母親看我們吃得歡,便說起了她童年的經歷。她小時候,生活極其艱難,全家人一日三餐都吃不飽,更不要說吃煎粿、“拐傘”了。過節那天,也只是吃飽地瓜飯而已;除夕“圍爐”,不過是吃頓干飯、青菜蘿卜湯罷了。外婆總是風趣地說,地主、富人家吃大魚大肉,窮人家就當蘿卜是大肉吧……
關于鍋邊糊,還有一個傳說呢。相傳在明朝,戚繼光將軍打擊倭寇時,百姓為慰勞將士,浸米磨漿,準備精制各種粿食。忽然,一匹快馬帶來緊急軍情,說倭寇正策劃偷襲戚家軍營,戚繼光就決定提前于拂曉出擊……由于未干的米漿做不了粿,百姓匆忙間便將餡料都放入鍋里煮成湯,再倒入米漿攪拌,讓將士吃米糊以暖暖身子,沒想到竟大受歡迎……
如今,“拐傘”、煎粿成了風味獨特的小吃,已流傳到省內外……
旅居海外的莆田人,在異國他鄉一聽到有人提起“拐傘”、煎粿,就好像親眼看到了故鄉的“倩影”。濃濃的“古早味”雖普通,卻承載著游子滿滿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