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莆田人,這幾年你駐足玩賞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綬溪公園、玉湖公園、荔枝林帶綠道……
相信每一個莆田人都會如數家珍。
是呀,素以山水、筆墨、文化聞名的莆田,今天已是一座清新雅致的城市,是一個滿眼景色的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市第七次黨代會以來,我市緊緊圍繞“堅持綠色發展,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創建美麗中國的示范區”目標,不斷強化措施、保障服務、落實責任。堅持擴容與提質并重,新建與改造并進,我市推動中心城區南拓、東進、北連,14個城市新區加快推進,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建成區面積從69.2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86.9平方公里?!皣覉@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創建無障礙環境示范市”……這一張張金名片無不彰顯著莆田城市建設的驕人成績。
近年來,我市結合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設,大投入、大力度、大手筆地開展園林綠化建設,實施河道景觀綜合整治、公園景區建設、綠道建設、道路廣場綠化、立體綠化、園林苗圃建設、單位庭院綠化等園林綠化“七大提升工程”,不僅擴大了綠化面積,增加了綠量和綠視率,同時也提高了綠地質量,有效的改善了我市的人居環境。
水鄉綠廊慢生活
綠色,正在成為幸福生活的底色。目前,我市已建了100多個綠道項目,250公里,涵蓋鳳凰山沿道景觀綠道、綬溪公園綠道、泗華綠道、延壽綠道、北渠綠道、木蘭溪左岸綠道、仙游蘭溪綠道等,可以說我市以全面構筑了城鄉一體化的省級、市級、社區級多層面、多類型、多功能的莆田綠道網體系。綠道猶如“綠色葫蘆串”,將獨立的公園、景區、休閑風光串聯起來,打造莆田“慢生活”,為市民提供健身休閑場所。
81歲的朱天水每天早晨都會和老伴王碧玉一起到綬溪公園邊走走。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見底,岸邊綠草茵茵,楊柳隨風搖曳。正如大詩人李白曾贊嘆的那樣“鳥度屏風里,人行明鏡中”。朱大爺說,幾年前,這里是另一番景象。那時的綬溪還是一條“龍須溝”,沿河居民生活污水、垃圾長期傾入河中,河水臭氣熏天,岸邊荒草叢生,不要說魚兒無法生存,就是人們從岸邊走過也要掩鼻。
綬溪公園保留著一片我市最大2000畝的荔枝片林,保護著近萬株的荔枝,被譽為“城市的綠肺”。綬溪公園所在地不僅有繁密的荔枝林、交錯的水網,更有北宋古橋、古民居,具有區域獨特的自然景觀及文化景觀。目前綬溪一期續建工程已完成投資1850萬元,過溪橋工程已完成總體工程量約62%,吳公廟至過溪橋綠道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中,部分綠色步道正進行混凝土澆灌中。
記者了解到,在綠道建設過程中,市住建部門堅持以生態友好為出發點,采取綠色環保的建設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高人與自然的親密度。不但建設自然式駁岸,打造生態親水環境。同時反推黑臭水體治理,推動沿線環境整治,提升城鄉整體環境。通過綠道建設、環境整治、綠化美化,一步到位、一勞永逸地解決原來沿線垃圾成堆、雜草叢生、污水漫流的臟亂差環境,改造成為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好地方,有效縮小城鄉環境差距,提升城鄉整體環境,促進形成城鄉一體化格局。
更愜意的是可以騎車賞綠嘆靚景。綠道承載著市民休閑、戶外鍛煉的功能。微風習習,在悠長的綠道上酣暢淋漓地跑個步,或在周末來一場伴著花香且沒有車流干擾的城市騎行,這種享受真是妙不可言。
基礎優化抓項目
一臺臺大型壓路機來回穿梭,一臺臺攪拌機連番作業,工序一環緊扣一環,機器的轟鳴聲,工人的作業聲,構成一曲城市建設的“交響曲”。這是白塘路工程中的鮮活一幕。白塘路是我市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點道路,目前項目正全力推進。白塘路的起點為中心市區東圳路與荔園路交叉點,終點為涵江市區南環城路與涵港大道交叉點,全長約4.1公里,主路為雙向6車道。“白塘路的建設對緩解城區到涵江區交通擁堵的現狀,對加速城涵一體化有著重大的意義。”莆田市城投集團白塘路項目負責人陳建聰表示,白塘路修通后,將成為連接莆田市區和涵江的第三通道,從涵江到市區車程僅需8—10分鐘左右,給周邊的群眾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
我市城鄉建設全面推進,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建成區面積從69.2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86.9平方公里。堅持擴容與提質并重,新建與改造并進,推動中心城區南拓、東進、北連,玉湖新城、興涵水都、火車站片區等14個城市新區加快推進,白塘路、壺公路、木蘭大道等城市區間干道加快建設,東梅路、下店路、莆興路、延壽路等斷頭路全面打通,新改建城市道路420公里,“白改黑”166公里。
基礎提升,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全市首個立體停車樓正式動工建設,一批公共停車場建成投用,累計新增停車泊位12000個,城市停車難問題逐步緩解。中心城區率先啟動污水源普查及雨污分流工作,下磨溪等中心城區6條主要黑臭水體完成整治,新改建污水管網800公里,日處理生活污水36.12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5%,同比2012年提高17%左右。新建水廠4個,水質檢測中心1個,新改建管網360公里,日供水量34.2萬噸,城市用水普及率達99%,城鄉供水“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基本實現。管道天然氣普及率不斷提高,建成加氣站7座,新改建管網600公里,城市燃氣普及率達93%。
住房保障惠百姓
2013-2017年五年間,全市先后開發了萬達廣場、萬科玉湖新城、碧桂園浪琴灣、保利城、恒大御景半島等一批優質住宅小區,累計完成投資約1572億元,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約25%,同比上升175%;房地產竣工項目約50個2115萬㎡,同比上升140%,商品房銷售面積約1665萬㎡,同比上升98%,其中商品住房約1415萬㎡,大約有12萬戶35萬人的居住條件得以改善。創稅173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約15%,居各行業前列。
拆遷安置是推進城市建設的的老大難問題,如何實現拆得快、建得好?市住建局牽頭制定征遷安置貨幣化補償方案,推進全貨幣化和“一戶一套”+貨幣化的新安置模式,有效加快項目征遷速度。仙游縣工藝產業園項目實施了全貨幣化安置;涵江城涵河道、國藥集團遷建等項目實施了“一戶一套”+貨幣化的安置模式,都較快地實現了項目交地。通過政府搭橋居民選購商品房的貨幣化安置模式,讓利好效應不斷顯現。涵江區國歡鎮南林村拆遷戶陳文龍剛剛搬進新居顯得非常高興:“對這次安置的話,政府做的比較到位,我們村民也比較高興放心。現在房子已經裝修好了,已經都搬進去住了,謝謝政府對我們老百姓的安置?!?/span>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創新住建服務模式,建成全省首個保障性住房配置管理平臺;持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累計開工各類保障房項目18594套,竣工13074套,配租配售12772套,為9295戶、12103名農村居民及外來務工人員解決了基本住房問題,“4+1”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牽頭制定政府購買棚改服務、貨幣化安置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強的政策,累計開工棚改建設70871套,總建筑面積1003.49萬平方米。(時報記者 吳芹芹)